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朱立元与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艺学的纵深化

发布时间:2018-05-27 01:35

  本文选题:朱立元 + 美学 ; 参考:《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摘要】:在过往三十年间,朱立元先生针对"文论失语症"、"文艺学的合法性危机"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的辨析和反驳。他通过对西方美学史的梳理,美学、文艺学基本问题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中国化的探讨等为中国美学、文艺学的现代化指明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研究之路"。"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提出与发展,不但完成了对于"实践美学"的扬弃,而且意味着中国美学、文艺学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原则之下已经达至一个全新阶段。
[Abstract]:In the past 30 years, Zhu Liyuan has deeply analyzed and refuted the hot topics of "aphasia of literary theory" and "legitimacy crisis of literature and art". By combing the history of western aesthetics, the basic problems of literature and art, Marxist aesthetics, the discuss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 he pointed out that the moderniza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belongs to "our own way of study". The int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ractical ontology aesthetics not only completes the sublation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but also means that Chinese aesthetics and literature and art have reached a new stage under the guiding principles of Marxism.
【作者单位】: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分类号】:I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朱立元;;略谈马克思实践观的存在论维度及其美学意义[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8年01期

2 朱立元;;关于当前文艺学学科反思和建设的几点思考[J];文学评论;2006年03期

3 朱立元;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关于新世纪文艺学、美学研究突破之途的思考[J];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光;;陈中见新,生中得熟——浅析陌生化手段在“聊斋形象”创作中的运用[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2 宋华伟;;创作与接受的互动——从接受理论视角分析《聊斋志异》创作过程之独特性[J];蒲松龄研究;2008年02期

3 张智义;关于华兹华斯诗学遗产价值的再认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4 胡俐;黄春华;;浅析《印度之行》中的后殖民意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5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6 饶晓红;;昆丁:麦克白人生箴言的全面演绎——《喧哗与骚动》的互文性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7 饶晓红;;“声音”与“愤怒”——班吉的后结构主义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宛小平;;朱光潜美学思想中的科学精神[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9 何春耕;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的情感化审美特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0 郭雪峰;;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几点解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冠青;;朱熹的民间想象与闽南民众的崇儒精神[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戴冠青;;用审美心胸打造诗意人生——论《陈明玉吟稿》的美学价值[A];福建省诗词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暨福建诗词(第十七集)[C];2007年

3 米琳;;《看见月亮了吗?》的后现代性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吴荣兰;;从无声到有声——论《喜福会》中华裔女性自我身份的建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5 戴方方;;《最蓝的眼睛》的多文本叙事结构和多元叙述视角[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陈烨;;用精神分析批评解读《小镇畸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杨玳Z{;;消费时代大众传媒的审美文化特质和创意产业发展[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张盾;;在什么意义上黑格尔辩证法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思想源头?——从“卢卡奇-科耶夫解读”看[A];“哲学:基础理论与当代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李昌舒;;论白居易的诗、酒与琴及其美学意蕴[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董务刚;;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高乾;本雅明寓言式翻译思想[D];南开大学;2010年

6 董秀丽;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奎军;历史、文学文本、文学价值——以赛金花题材文学作品为个案[D];暨南大学;2001年

8 刘雪岚;超越文化[D];厦门大学;2000年

9 王晖;百年中国报告文学文体流变论[D];苏州大学;2002年

10 张荣翼;冲突与重建[D];四川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季婧;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方旭;论汪立三钢琴作品《他山集》的意蕴“层次观”[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周锡梅;从接受美学视角看吴钧陶与Witter Bynner的杜诗英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岳婷婷;从接受美学角度研究中国传统戏剧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孔德鑫;爱·摩·福斯特的“联结”之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石睿;探寻精神的归宿[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彬;接受美学对语文教学影响的辩证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韩红梅;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对教育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9 胡潇;跨文化视野中《喜福会》的文化因素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许丽;论新时期我国社会历史批评的转型[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元浦;当代文学艺术的边界的移动[J];河北学刊;2004年04期

2 陶东风;试论文化批评与文学批评的关系[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3 王杰泓;张琴;;身体写作:一种“野蛮主义”的现代性[J];唐都学刊;2005年06期

4 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5 王纪人;对当代中国文论有效性的质疑与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朱立元,王文英;对文艺学“文化研究转向”论的反思[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陶东风;移动的边界与文学理论的开放性[J];文学评论;2004年06期

8 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社会学的重建[J];文艺研究;2004年01期

9 金元浦;重构一种陈述——关于当下文艺学的学科检讨[J];文艺研究;2005年07期

10 吴义勤;批评何为?——当前文学批评的两种症候[J];文艺研究;2005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祝志春;;再论文艺学知识建构的反思——与杨向荣老师商榷[J];大舞台;2011年07期

2 芦娟;;美学与艺术教育[J];文学教育(中);2011年06期

3 黄玉梅;;从美学的角度论电影服装对戏里戏外的影响[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7期

4 张帆;;浅析高校声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音乐大观;2011年06期

5 王凤志;魏晓文;;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美学路径[J];探索;2011年04期

6 张徐;;论政治文化对文艺学的影响[J];吉林教育;2011年16期

7 张雅芳;;藏族舞蹈审美特征略探[J];青春岁月;2011年18期

8 邵晓舟;;论泰州学派美学的“身”范畴[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李丹丹;;音乐的美学思索[J];大舞台;2011年06期

10 李瀛慧;;浅析消费文化视野下的审美泛化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经之;;超越古典[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周安华;;美学与高科技时代[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3 胡健;;理学与美学札记[A];海峡两岸论朱熹——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贡献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4 曹延;;漫议编排规范化与编辑审美[A];学报编辑论丛(第三集)[C];1992年

5 范藻;;美学 怎样面对电视文化的时代挑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闵南萍;;语言学、美学与护理心理学的关系[A];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会议暨专题讲座论文汇编[C];2000年

7 杨玉东;;精品科技期刊审美价值构成原则分析[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8 王鹏周;;树、山、水:布依民族主体间性审美特质[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刘建珠;;论图书馆室内环境美[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王能昌;;高校学报篇题的编排要讲究形式美[A];学报编辑论丛(第七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仲滔;哲学和美学、文艺学本体论问题学术研讨会举行[N];光明日报;2009年

2 姚文放;给美学注入现代的血液[N];中国教育报;2001年

3 郑端;美学文艺学研究的新态势[N];文艺报;2003年

4 冯宪光;“间性”的发现[N];文艺报;2003年

5 程正民;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的多种形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程洁;回归实事:政治的美学之维[N];社会科学报;2003年

7 骆冬青;《文艺之敌》自序[N];文艺报;2006年

8 杜书瀛;发展多形态的文艺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9 张玉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考察[N];文艺报;2009年

10 《文艺理论与批评》副主编 李云雷;“打工文学”:新的美学萌芽[N];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刘旭光;海德格尔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3年

3 赵彦芳;作为伦理学的美学:从康德到福柯[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陆敏;文艺学视野中的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分层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5 马正应;退溪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曾思艺;丘特切夫诗歌美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俏梅;中国当代文学的身体叙写(1949-2006)[D];中山大学;2007年

8 周俊玲;建筑明器美学论[D];西安美术学院;2009年

9 姜勇;宗白华美学与现代新儒学[D];吉林大学;2008年

10 丁翠苓;台湾高等舞蹈专业教育发展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辉;沈从文的生命美学观[D];吉林大学;2006年

2 潘岗;老子的非主体美学[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3 谢海长;华兹华斯美学:超越自然的人文主义思想[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罗鸣;稼轩词审美阐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陈实;试论多媒体教学中的美学现象[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雷琼芳;论荀子礼学思想的美学诉求[D];新疆大学;2007年

7 苑坤;试论神仙文化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D];厦门大学;2009年

8 王怀春;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怨美[D];重庆师范大学;2004年

9 钱正;解读意识形态广告[D];武汉大学;2005年

10 杨龙;英语散文翻译中的风格再现与审美[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398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9398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a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