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参与及超越
本文选题:日常生活审美化 + 审美因素 ; 参考:《文艺争鸣》2012年01期
【摘要】:正一稍稍留意一下即可发现,无论是我们自身还是我们生活的世界都正在被前所未有地美化,精益求精的装饰与潮落潮起的时尚遍布大街小巷。这股"全球性的审美化倾向"的最佳演员无疑是魅力四射的都市空间中往来穿梭的宝马香车,衣着时髦的俊男靓女,流光溢彩的购物中心,琳琅满目的各式商品,如此等等。审美化的飓风刮过了城市的每个角
[Abstract]:Just a little attention can be found that both ourselves and the world in which we live are being beautified as never before, with refined decoration and trendy fashion all over the streets. The best actor of this "Global Aesthetic tendency" is undoubtedly the Beautiful cart shuttling through the glamorous urban space, the fashionable handsome woman, the glittering shopping mall, the dazzling variety of goods, and so on. The beautiful hurricane swept across every corner of the city
【作者单位】: 福建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分类号】:I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高建平;;“审美”是审美“!艺术”还是艺术!——关于“跟着走”与回到“硬译”的几点思考[J];文艺争鸣;2011年13期
2 赵毅衡;;都是“审美”惹的祸:说“泛艺术化”[J];文艺争鸣;2011年13期
3 刘旭光;;“审美”不是“艺术化”——关于“审美”的沉沦与救赎[J];文艺争鸣;2011年13期
4 南帆;;经验、理论谱系与新型的可能[J];文艺争鸣;2011年1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姚一诺;;评南帆的《经验、理论谱系与新型的可能》[J];文学教育(上);2011年10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贺天忠;;美与审美的发生是根本不同的美学问题[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年04期
2 黄兴涛;“美学”一词及西方美学在中国的最早传播[J];哲学动态;2000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晶;;日常生活作为艺术创作审美感兴的触媒[J];文艺争鸣;2010年13期
2 陆扬;;艺术抑或观念?[J];艺术评论;2010年12期
3 李雷;;唯美主义与“日常生活审美化”[J];艺术评论;2010年12期
4 萧坊;超级女生解读[J];新西部;2005年09期
5 张松鹤;;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合理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1期
6 张毅;龚小凡;;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情感化设计[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周莲红;;身体在场、精神缺席的视觉盛宴——反思“日常生活审美化”[J];新余高专学报;2006年03期
8 杨琦;;从“大视觉艺术”看日常生活审美化之可能[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张春梅;;日常生活“商品符号化”还是“审美化”——一种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语义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张兴成;;“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后现代性——电视媒介与当代审美文化变革[J];电视研究;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陆扬;;费瑟斯通论日常生活审美化[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红春;;私人领域的内在悖论及其审美化解决——兼论“日常生活审美化”必然性与必要性[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康艳;;当代美学发展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姚文放;;新中国的三次“美学热”[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李光荣;;闻一多的艺术家气质及其兼政经历[A];闻一多研究集刊(纪念闻一多诞辰100周年)[C];2004年
7 殷曼i_;;从艺术体制看艺术家的创造性[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夏昭炎;;艺术和艺术家的“头脑”[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C];1983年
9 沈宝基;;沈宝基诗论二则[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一辑)[C];2004年
10 付晓东;;当艺术遭遇经济——兼记“光·音/光阴”大山子艺术节[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张天曦;日常生活审美化:当代审美新景观[N];山西日报;2004年
2 杨光;文艺学、美学新焦点:日常生活审美化[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记者 马全祥 通讯员 董凤萍;市老龄办送戏下乡乐了农民[N];北京社会报;2006年
4 王嘉;新蓝顶 很成都很国际[N];成都日报;2007年
5 马越;宋庄艺术大跃进[N];财经时报;2007年
6 李博;走向世界的当代国画艺术家[N];中国文化报;2006年
7 肖维波;文化产业园:都市欲望中的“DNA”[N];中国文化报;2007年
8 江文湛;那触动心灵的单纯质朴[N];中国文化报;2007年
9 记者 孟祥宁;杂技走进工厂 博得满堂喝彩[N];中国艺术报;2006年
10 利铭 建宏;艺术家要培养发展事业的坚定信心[N];中国艺术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飞龙;迈克·费瑟斯通的消费文化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2 王卓斐;美学回家[D];山东大学;2010年
3 赵元蔚;海派文学与消费文化[D];吉林大学;2008年
4 葛卉;话语权力理论与90年代后中国文论的转型[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陈雪梅;审美超越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6 王燕飞;进入主流[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7 隋少杰;文化传播与艺术的机制性生成[D];四川大学;2007年
8 张敢;绘画的胜利?美国的胜利?[D];中央美术学院;1999年
9 孙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10 李必桂;艺术作为存在的根本发生[D];武汉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春娟;“日常生活审美化”再审视[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吕建秋;“日常生活审美化”语境下的设计艺术体现[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卢婷婷;日常生活审美化系统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4 傅瑶;“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的接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刘平;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伦理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6 马荣;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的可能性[D];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王俊杰;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与艺术化生存[D];河南大学;2011年
8 刘会丽;日常生活审美化论题辨析与现象反思[D];山东大学;2009年
9 石俊玲;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的新问题[D];河北大学;2006年
10 孙弋岚;席勒美学理想与日常生活审美化[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556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955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