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主体间性文论视野中的作者理论

发布时间:2018-06-02 15:34

  本文选题:主体间性文论 + 作者理论 ; 参考:《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摘要】:西方现代作者理论批判了主体性的作者,从而否定了作者对作品的绝对权威,但它自身却未能从这种主体性作者理论中完全解脱出来。实际上,作者对作品解释权威的丧失并不是由于文本的游戏和读者的狂欢,而是作者的主体性在创作过程中融化成了流动的主体性,即主体间性。作者通过自我对话超越其现实存在,走向理想存在,并在作品中留下这一对话的记录,因而作品正是这一对话的展开,它召唤着读者也参与到这一对话中来,并在这一对话中超越自我。
[Abstract]:The western modern author theory criticizes the author of subjectivity, thus denying the author's absolute authority over his works, but it itself can not completely extricate itself from this subjective author theory. In fact, the author's loss of interpretation authority is not due to the game of the text and the revelry of the reader, but the author's subjectivity melts into the flowing subjectivity in the process of creation, that is, intersubjectivity. Through self-dialogue, the author transcends his real existence, moves towards the ideal existence, and leaves a record of this dialogue in his works. Therefore, the work is the beginning of this dialogue, which calls the reader to participate in the dialogue, too. And transcend the self in this dialogue.
【作者单位】: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HZ201122)
【分类号】:I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再复 ,杨春时;关于文学的主体间性的对话[J];南方文坛;2002年06期

2 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J];文学评论;1985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换生;论先锋文学与人道主义[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2 刘新敖;;近年来国内文学主体间性理论研究述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3 涂途;;蔡仪美学观的启示[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朱献贞;;否定还是应该继承?——关于1980年代文学的启蒙精神[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朱立元;孙士聪;刘凯;;试论新时期以来中国文艺学的大发展[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6 涂途;;丰富和发展唯物辩证法本体论——蔡仪美学观的启示[J];武陵学刊;2010年03期

7 徐慧琴;;试论20世纪游记散文的精神主体性追求[J];沧桑;2010年04期

8 徐国源;论朦胧诗的主体寻求与建构[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9 黄文祥;“文学主体性”:理论建构及意义[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0 江腊生;;世纪末的诱惑与选择——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本土存在[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程光炜;;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杨庆祥;;“主体论”与“新时期文学”的建构[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3 黄平;;“文本”与“人”的歧途——“新批评”与八十年代“文学本体论”[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4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6 何浩;;文学自主性30年及其与文化研究的论争——孤独者与道德公民的形象书写[A];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陈诚;;30年来文学本体论研究的进展与问题[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8 孙德喜;;姚雪垠与刘再复论争的反思[A];纪念姚雪垠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新文学学会第26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刘波;“第三代”诗歌论[D];南开大学;2010年

4 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惠;“理论旅行”——“新批评”的中国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鲁美妍;当代知识分子小说60年的发展历程和文学价值综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7 迟蕊;鲁迅杂文诗性品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8 吴岚;“世界文学”视域下的中日现代文学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9 李自雄;文学本质观:历史审视与当代重建[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蔡颖华;沈从文文学经典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佳;新时期以来文学审美论的嬗变及其反思[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强向丽;论新时期政治抒情诗[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田宇;主体性建构写作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金磊;论贾平凹散文的主体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党丛丛;哈贝马斯主体间性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罗建维;中国新世纪启蒙文学转型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周玲玲;论城乡意识与中国1930年代文学[D];南京大学;2011年

8 唐蕾;中国“新感觉派”研究史论[D];南京大学;2011年

9 刘岑;语文学与人文主义[D];南京大学;2011年

10 刘贞;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詹艾斌;;文论建构价值诉求理论视角的缺乏——反思主体间性文论的一个重要维度[J];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03期

2 李宜冰;孙亚南;;论艺术的社会性及其在交流中的作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萧晓红;告别神圣之光——20世纪西方文艺美学中的作者论[J];文学评论;1998年06期

4 詹艾斌;;主体伸张的文学理论建构理路问题[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8年04期

5 詹艾斌;;现代性价值的诉求——从主体性文论到主体间性文论[J];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12期

6 詹艾斌;;主体伸张理路之下的文论建构转向[J];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05期

7 刁克利;;“作者之死”与作家重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8 张静;;主体虚空与文本多义——论罗兰·巴特的作者观[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8期

9 杭零;;两仪文舍——富有新意的中法当代文学交流形式[J];译林;2006年02期

10 易蕊英;;作者是什么——从话语角度浅析作者理论[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武斌;后结构主义之后的作者理论[D];南京大学;2011年

2 孙佳兵;主体的放逐:福柯文学思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3 蓝世梅;文学解读理论与文学价值初探[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宝思靓;从功能派角度论文学翻译的归化和异化策略选择[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5 刘鑫;福柯作者观的美学维度[D];西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692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9692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6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