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中西修辞批评与文学批评:交叉与融合

发布时间:2018-06-18 03:26

  本文选题:修辞批评 + 文学批评 ; 参考:《中国比较文学》2012年04期


【摘要】:在当代的学术思潮中,修辞批评与文学批评均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传统看,汉语修辞批评重视文学文本的鉴赏,在一定程度上是一部文学批评史;而西方修辞批评在更大程度上是一部劝说与论辩的历史。作为重要的批评实践,修辞批评与文学批评之间交叉与融合同在,相似性与差异性共存。
[Abstract]:In the contemporary academic trend of thought, both rhetoric criticism and literary criticism have undergone significant changes. From the traditional point of view, Chinese rhetoric criticism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appreciation of literary texts, to a certain extent, it is a history of literary criticism, while Western rhetoric criticism is, to a greater extent, a history of persuasion and argumentation. As an important practice of criticism, rhetoric criticism and literary criticism are intersected and merged, and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coexist.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外语学院;
【分类号】:I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泓峻;近年来汉语语境中文学批评的修辞论视角[J];当代文坛;2004年01期

2 高万云;;20世纪中国文学的修辞批评[J];焦作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利敏;;试论高尔吉亚的政治修辞术[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谭学纯;修辞幻象及一组跨学科相关术语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肖婷华;;《风景》的修辞探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4 林一鸣;;“农民工”的修辞阐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5 杨增宏;;断代修辞学史的新开拓——读宗廷虎主编的《20世纪中国修辞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6 蔡情情;;《青花》的修辞阐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7 林燕;;《边城》对话言语交际层面的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8 柯丽华;;从“杀羊”事件看修辞接受的社会性——浅谈于心亮微型小说《杀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3期

9 封鹏琳;;穆时英小说《黑牡丹》中“黑牡丹”符号名称的修辞阐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3期

10 王芳;;模糊意象性喻体的类型与结构分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高坚;高红艳;;新闻理论研究中的方法论试探[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2 李丽霞;;来自远古的朝圣——崇“九”的溯源和“九”的象征与潜比[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谭学纯;;辞格生成与理解:语义·语篇·结构[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林达洁;;打破常规 异物重组——王蒙意识流小说语言变异谈[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5 周淼;;《午后悬崖》语境差的建构功能[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6 章华;;辞章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7 谢春荣;;广告语制造修辞幻象的四种修辞手段[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胡荣华;;论修辞诉求下奥巴马就职演说中的劝说艺术[A];贵州省外语学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磊;翻译的修辞符号视角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云红;西方修辞论辨理论与应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原雪;二语/外语语境下的批判性阅读理论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中黎;中国百年日札写作教育与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明达;多样性与有限性[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爱珍;模糊语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苗变丽;新世纪长篇小说叙事时间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林沙欧;中国古代小说体叙事的历时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伟;高中小说教学策略探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苏健;李白诗歌意象的概念整合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郑宜兵;现代汉语中亲属称谓词泛化的影响因素和语用功能[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谭雷;詹姆逊“认知的测绘”美学理论探析[D];西北大学;2010年

5 马晓晨;元话语理论的应用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本加;藏族文学语言学及其艺术史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7 褚金勇;现代性视域下的“五四”文学革命[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程道光;行政公文语义的模糊语义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丁慧琴;口语交际教学理论与实践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 陈启庆;《庄子》修辞策略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孙文宪;话语分析:文学言说中的文化选择——语言批评方法论之一[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2 耿波,许志强;论中国女性文学的应答叙事[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泓峻;文学修辞批评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学术品格[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傅修延 ,黄颇;文学批评的趋同思维与求异思维[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3 吴俊;;在有限性里见出大气象——李丹梦及其文学批评印象[J];南方文坛;2007年05期

4 吴泓缈;;“相似”和“相近”——雅各布森的隐喻与借喻[J];长江学术;2008年02期

5 李荣生;鲁讯与文学批评[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3期

6 毛时安;;思维,在美的领域——读近两年来《上海文学》的文学批评[J];读书;1983年04期

7 张世君;;文学批评阅读法初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8 李培澄 ,马云;论冯健男的文学批评[J];河北学刊;1990年04期

9 ;文学批评信息[J];当代作家评论;1991年02期

10 徐坤;悼批评时代的终结——《文坛感应录》感言[J];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邓利;;论李长之的文学批评[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2 黄浩;;批评失语症——90年代文学批评把脉[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3 罗勇;;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4 秦忠翼;邹正昌;;开展健康的文艺批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5 康梅钧;;王国维文学批评:学无中西的现代性视角[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刘永春;;论沈从文书信中的文学批评[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7 蔡钟翔;白岚玲;;金圣叹研究大有可为[A];水浒争鸣[第七辑]——2002中国水浒学会联会暨全国明清小说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任一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中国特色——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笔记之一[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李国华;;坚持创新,建设“中国文学批评学”——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学描述[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10 ;2008’西部文学论坛——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学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在蓉召开[A];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韩宇宏;文学批评的“九多九少”[N];光明日报;2003年

2 梁鸿鹰;张扬文学批评的现实力量[N];团结报;2009年

3 记者 姜小玲;全媒时代,文学批评要出声音[N];解放日报;2010年

4 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 徐兆寿;文学批评应有的气质[N];人民日报;2011年

5 张涛甫;微博时代,专业批评如何作为[N];文汇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赵s,

本文编号:20338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0338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7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