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语境中的理论创建与理想张扬——读胡良桂的《文学主流的多维空间》
本文选题:多维空间 + 文学才能 ; 参考:《创作与评论》2012年06期
【摘要】:正21世纪是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多元化、平面化、去中心等已经是文艺领域内的共相。但健康高尚、繁荣丰富的文学景象,并非是在放任无忌、任其漫衍的消极状态中期待,而是应当在理论的科学引导,敏锐的现实批评,执著的精神坚守的努力下才可能出现的局面。胡良桂多年从事文学研究,新世纪以来他更多地将视点投向文学主流的研究,《文学主流的多维空间》(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就是其近10年
[Abstract]:The 21st century is a noisy era, diversification, planarization, decentralization and so on has become the common phase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and art. But a healthy and prosperous literary scene is not expected in a passive state of laissez-faire and indulgence, but should be guided by the scientific guidance of theory and acutely realistic criticism. Persistence of the spirit of the efforts of the possible emergence of the situation. Hu Lianggui has been engaged in literary research for many years, and since the new century he has focused more on the study of the mainstream literature. "the Multidimensional Space of the mainstream of Literature"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1) is its nearly 10 years.
【作者单位】: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文史系;
【分类号】:I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富文;;马克思人本思想探析——以《共产党宣言》为中心的考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2 余京华;;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道德批判精神[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宣庆坤;竭尽此生就是幸福——加缪《局外人》的哲学解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4 李娟;;爱欲解放:建立非压抑性文明的乌托邦构想——评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5 郭彩侠;;顾城之城:生命不能承受的悖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6 代丽君;;借良药以拯世人,求新声于审美——浅谈审美救赎[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7 翁君怡;;狂欢化——爱欲与死亡的交织[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8 程平;岑淳;;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主体性转向[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 苗绿;;向塞林格致敬——塞林格与苏童少年小说比较[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0 谢鸿飞;;现代民法中的“人”[J];北大法律评论;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周国文;;人文奥运与公民伦理[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2 曾鹰;;现代性悖论与技术文化的批判策略探略[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刘黎明;;雅斯贝尔斯与洪堡的高等教育思想之比较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孙正聿;;怎样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5 王振林;;现代性的哲学视域[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6 李步楼;;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7 张应杭;;论理想教育对反邪教的意义[A];社会文化建设与邪教防范研究学术论文精选[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丽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县长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涵;法兰克福学派的知识社会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4 金建萍;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致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6 胡波;社会理想境界论纲[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7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发凡[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崔景贵;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马和民;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红娟;马克思与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比较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海娜;法兰克福学派与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之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金生伟;竞技篮球运动表演艺术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丁鸣;论人类发展的生态文明向度[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姚洪阳;试论人机关系的历史发展及其文化考量[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罗丹;“人肉搜索”的伦理学考察[D];湘潭大学;2010年
7 佘颖玲;审美反抗与审美救赎[D];湘潭大学;2010年
8 魏奇;浅析人的全面发展与当代中国教育[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9 李素妹;我国大学人文精神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途径[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敏;《从同性恋的亚文化角度解读美国酷儿电影的演变历程》[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桑农;;不确定的“文学性”及其张力[J];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09期
2 包莉秋;;论消费文化背景下文学研究的与时俱进[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3 高振;;浅谈文学研究的功用[J];当代小说(下半月);2008年12期
4 周晓红;;后现代语境下文学经典的颠覆与重建[J];考试周刊;2009年31期
5 方雪琴;;后现代语境下的视觉文化批评[J];中州学刊;2007年03期
6 王晨;;文学批评的伦理转向:文学伦理学批评[J];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05期
7 席志武;陶水平;;后现代语境下文艺美学学科研究的新探索——读曾繁仁主编的《文艺美学教程》[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籍之伟;艺术工作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2年05期
9 Г.Н.波斯佩洛夫 ,宋若男;论文艺学的科学性[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02期
10 刘晓军 ,饶青欣;横看成岭侧成峰——多元视角下的文学研究[J];中文自学指导;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后记[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8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4年
2 陈威;;标准的缺失——关于后现代语境中的艺术标准问题[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3 陶东风;;文学的知识生产与文学研究的机制创新[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4 王善忠;;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研究[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许明;;作为科学的文艺学是否可能[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6 陆贵山;;文学与先进文化[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童庆炳;;文学独特审美场域与文学人口——与文学终结论者对话[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陆贵山;;文学研究的综合与创新[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郭跃辉;;新时期外来文论教材对我国文学理论观念的影响[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10 何休;;身份的转换及其在政治与艺术之间的艰难选择——论何其芳现象(下篇:1942—1977)[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闻;性别文学研究与两性和谐[N];中国教育报;2006年
2 张煜;文学研究的当代性与世界性[N];文艺报;2005年
3 明江;“文学研究不应该仅仅是分析作家作品”[N];文艺报;2011年
4 黄震云;当前文学研究领域中的两个课题[N];人民政协报;2002年
5 陈平原;俗文学研究的精神性、文学性与当代性[N];中华读书报;2004年
6 刘悦笛;“全球化”和“拟像”时代的文学命运[N];文艺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王小宁;文学研究开拓全方位视角[N];人民政协报;2001年
8 毛正天 徐燕来;当前文学研究中相关问题的理论讨论[N];文艺报;2005年
9 南帆;研究方法、过度阐释与二元对立[N];中华读书报;2010年
10 王 沁;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研究[N];学习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首献;人学文学论[D];浙江大学;2005年
2 杨丽娟;原型理论与后现代语境下文学的文化批评建设[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徐翔;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神话化现象批判[D];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
4 徐承;高友工中国抒情传统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5 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6 程镇海;对全球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若干问题的思考[D];复旦大学;2007年
7 卢玉玲;文学翻译与世界文学地图的重塑[D];复旦大学;2007年
8 王大桥;中国语境中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视野及其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赵玉;媒介场中“文学事实”的通变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甘锋;洛文塔尔文学传播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春;布迪厄“文学场”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吴岚冲;语本:媒介环境学视野中的文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李莉;试论消费时代的文学活动与文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4 段恺;论作为现代艺术表现的反讽[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葛桐;互文性与文学理论建构[D];山东大学;2007年
6 李涛;文学媒介化与人文精神的延续[D];黑龙江大学;2008年
7 刘颖;理论是如何讲述的[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海燕;韦勒克“批评的概念”的文艺学及批评学意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素华;文学的图像化生存[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邱健;后现代语境中的历史化理论[D];苏州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1059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105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