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文学: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前奏
[Abstract]:The "modernity" of Chinese literature occurred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which was the third climax of transla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collis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translation literature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literary concepts and literary spirit, and has brought profound influence and reform in the stylistic pattern and artistic expression. Translation literature 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became the prelude to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分类号】:I046;H0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高旭东;;现代中国文学西化追求的阶段性及经验教训[J];中国比较文学;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爱山,徐国利;简论清末民初新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2 汤奇学,陈宝云;“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3 王娟;翻译研究中的历时描写[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4 郭昭昭;;抗战期间国民参政会中女参政员群体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5 贺根民;;纯文学观与近代小说观念的曲折演进[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马勇;;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试论《时务报》内讧[J];安徽史学;2006年01期
7 叶建;;20世纪前半期新旧史学关系论争的综述[J];安徽史学;2008年01期
8 鲁卫东;;制度设计与实践的背离——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初探[J];安徽史学;2008年01期
9 陈占彪;;王的诤臣——胡适论知识分子的角色及使命[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10 曹建坤;;解放战争时期胡适的政治思想与政治主张[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继安;;民国初年管学研究的三种范式与评析[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张聪;;试论杨昌济的身体观及对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的启蒙[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3 孙殿玲;;论美与过程[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岸本美绪;;从新思考中国“近世”史[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5 狭间直树;;历史家和其所写的传记——关于梁撰两种〈谭嗣同传〉及其它[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6 肖承罡;;万木草堂的道德教育模式及其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司洪昌;;晚清的学校和教育图景扫描——一位俄国人1907年的纪实[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苏启敏;;明清之际实学的课程知识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9 李海星;;“国民性”批判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10 王晓雨;;“自由”一语探源——近代中日翻译互动之一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6 郑林华;墨家思想与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栋豪;中国逻辑史方法论在近代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8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9 梁辰;铜元问题研究(1900-1935)[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岳立松;晚清狭邪书写与京沪性别文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爱芬;胡适高等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刘耀庭;中学写作教学中学生读者意识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韩雨苇;东坡词英译赏析—审美移情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杨迎春;观念、制度与春秋邦交模式变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芦翠;东周时期齐国女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袁慎浩;新文化传播视域下的鲁迅与《新青年》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宁;中国海关中的德国之声1861-1917[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孙毅;谭嗣同报刊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曾香花;梁启超新民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孙吴刚;论连载小说作为一种文学现象的双重价值[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宁;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化现代性[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2 谢天振;;翻译文学当然是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与王树荣先生商榷[J];书城;1995年04期
3 王宁;现代性、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重构[J];文艺研究;2002年06期
4 施志元;;汉译外国作品与中国文学——不敢苟同谢天振先生高见[J];书城;1995年04期
5 周薇;;翻译文学对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影响——以林译小说为例[J];长城;2011年04期
6 呼格吉勒图;;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之比较[J];集宁师专学报;2010年03期
7 何小颖;;翻译文学的归属问题[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8 马海娟;;从多元系统论的角度浅析五四翻译文学繁荣原因[J];内江科技;2008年01期
9 庄小华;;中国翻译现代性变迁刍议[J];译林;2011年04期
10 张友谊;;试论翻译文学的归属问题[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进;;论文学的现代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2 王拥军;;重提现代性:当代艺术的标准质疑[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王纯菲;;火凤冰栖——中国文学女性主义伦理批评[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4 胡安江;;文本旅行与经典建构——寒山诗在美国的经典化[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熊辉;;简论郭沫若的“风韵译”观念及其历史意义——兼论20世纪中国翻译标准理论的演进[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6 涂兵兰;;翻译文学的俗化与消费接受[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徐敏慧;;从文化身份的改变看文化的强势与弱势——以《丈夫》中称谓语的翻译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郑恩兵;;文学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内质即二者之关系[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9 欧阳友权;;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现代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10 陶水平;;文艺理论“现代性问题”之思考[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传才;民族性与现代性的融合[N];光明日报;2001年
2 王宁;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学和文化研究对策[N];人民政协报;2001年
3 记者程梦瑶;重新审视翻译文学的功能性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杨厚均;文学中的英雄形象与现代性想像[N];文艺报;2005年
5 马卫华;反恐时代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文学[N];文艺报;2005年
6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院长、教授 傅永军;激进化启蒙的讹诈:反传统的理由[N];社会科学报;2007年
7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 陆贵山;社会的现代化与文学的现代性[N];中华读书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石一宁;坚持全球化视野与本土化实践[N];文艺报;2005年
9 赵稀方;重绘文学的地图[N];中华读书报;2004年
10 刘锋;世界需要翻译文学[N];文艺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丽茜;回忆与存在[D];浙江大学;2005年
2 高燕;视觉隐喻与空间转向[D];复旦大学;2005年
3 卢志宏;新时期以来翻译文学期刊译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赵杨;中韩近代新小说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5 张晚林;徐复观艺术诠释体系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吴钧;论中国译介之魂[D];山东大学;2008年
7 何志钧;文艺消费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吴(燕日);翻译相异性[D];暨南大学;2006年
9 孙辉;批评的文化之路——20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10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伟平;诗歌翻译与现代性[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庄鸿文;沈从文与卢梭—一种美学观念上的沟通[D];厦门大学;2006年
3 游江;论西方艺术中的先锋派概念[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4 元君玲;对本雅明“光晕”理论的思考[D];南昌大学;2007年
5 陈静;存在的悖论[D];西北大学;2003年
6 孙文飞;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7 陈小妹;文学·都市·现代性[D];暨南大学;2007年
8 杨胜强;从曾朴看翻译文学的创作和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9 狄东睿;从多元系统视角看赵元任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10 林玩凤;重评林纾和林译小说的文化价值[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395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239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