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特征论看俄国形式主义与中国古代文论之异同
[Abstract]:In the discussion of literary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tudy of literary characteristics, Russian formalism and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have many similarities: both of them are reactionary and rectifying the former literary theories; By emphasizing the artistic forms of literature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other disciplines and probing into the techniques of poetry, we can reach the scientific appeal of literary theory and have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literary theory of later generations. However, due to the difference of time and culture, Russian formalism clearly shows the pursuit of scientific literary theory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modern linguistic theory. The emphasis on stylistic division and the emphasis on the rhythm of poetry, that is, musicality, are two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0-03;I1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国良;蒋茜;;简评约翰·伯格《G》的立体主义文学实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2 王瑜;刘铁群;;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中的文学性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3 孙启夏;;潜显理论和人文性理论下的“副+名”现象探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1期
4 李莉;;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让子弹飞》[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5 段宗社;;论宋明之间诗歌范古模式的转换[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 田恩铭;中唐大历时期文体文风改革思想的演进[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杜晓勤;20世纪唐代文学研究历程回顾[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李鹏飞;;古代小说主题的接受、传承及其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倪志娟;词语破碎之处何物存在——西方现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之后[J];北方论丛;2005年04期
10 孙文宪;王丹;;语言转向:从语言学到语言哲学[J];北方论丛;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丙珍;;大兴安岭白银纳鄂伦春民族乡田野调查——论鄂伦春族萨满神话及萨满传承[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四[C];2006年
2 周宪;;论作品与(超)文本[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3 李卫华;;文学性:从“唯一特性”到“家族相似性”[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慧智;儒经及其经学阐释对杜诗的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贺彩虹;笑的解码[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范明静;大历、贞元文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一南;晚唐齐梁体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6 沙梅真;敦煌本《类林》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张才刚;数字化生存与文学语言的流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雪松;中国现代诗歌节奏原理与形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黎文丽;唐代校书郎与文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迟蕊;鲁迅杂文诗性品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丽莎;塔·托尔斯泰娅长篇小说《野猫精》诗学特征探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静;韩PS诗歌意象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朱亚兰;王安石咏史诗与北宋中期政治[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慧;汤显祖评《花间集》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郑海婷;大形式:形式—手法—功能[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许慧君;论晚唐背景下的许浑咏史怀古诗[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新岭;中国古典美学“象”范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吴宝明;五代十国时期马楚诗人与诗歌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洋洋;骆宾王三论[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珂;中唐翰林学士诗歌创作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一铎;;文学特征论:形式、文笔与诗法——俄国形式主义与中国古代文论之比较[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2 马白;;古代文论研究与当代意识[J];阴山学刊;1988年01期
3 成九田;畅孝昌;;古代文论之“通变”论[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4 李建中;;文论与心论[J];学术研究;1992年02期
5 陶水平;;中国文论现代性的反思与重构——关于近十年“古代文论现代转换”学术讨论的思考[J];东方丛刊;2007年01期
6 谢雪梅;张震;;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五届年会综述[J];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01期
7 邓心强;;言说的魅力和奥秘——评李建中《中国古代文论诗性特征研究》[J];船山学刊;2008年04期
8 张万敏;;西方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田福安;;古代文论中的“含蓄”概念浅议[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3期
10 刘万勇;俄国形式主义“自足性”文学观溯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楷;;畅叙真情的文笔[A];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二0一一年)[C];2011年
2 王宏印;;文笔、译笔与翻译笔法[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本朝;;论艺术的商品化与商品的艺术化[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4 李金坤;;《风》与《骚》的梦幻描写[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5 吴士余;;重视人物关系的典型化[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C];1983年
6 曾军;;问题意识的对话——关于中国巴赫金接受30年的回顾与反思[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7 刘英凯;王婷婷;;移情类移就修辞格的标记性特征及其修辞特色[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高万云;;文学语言的哲学思考[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9 曹顺庆;;中国文学理论的断裂与延续[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10 周晓秋;;浅谈《新诗戏剧化》和英美新批评的影响[A];袁可嘉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研;谁说中国古代文论已经百无一用[N];辽宁日报;2011年
2 李凯;中国古代文论学科反思与建设之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李振远;诗风清新沉郁 文笔酣畅练达[N];大连日报;2010年
4 ;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史[N];光明日报;2010年
5 伍立杨;方志的文笔之美[N];中华读书报;2011年
6 记者 许春媚 特约记者 许环峰 通讯员 黄兹志;文昌百年古塔文笔塔修葺完工[N];海南日报;2010年
7 李春青;中国古代文论的永久魅力[N];人民日报;2009年
8 苏桂宁;关注文化生成中的中国古代文论[N];文艺报;2001年
9 俞小石;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标志性转折[N];文学报;2000年
10 记者 谭雪 通讯员 张英宗;台湾B2B名企文笔天天网助阵广交会[N];中国贸易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颜湘君;中国古代小说服饰描写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2 程镇海;对全球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若干问题的思考[D];复旦大学;2007年
3 欧宗启;印度佛教中国化与中国古代文论的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4 王欣;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之形式主义批评[D];吉林大学;2008年
5 张红运;唐代诗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丽洁;《妙法莲华经》的一乘思想及其文学特征[D];复旦大学;2005年
7 肖翠云;行走在文本与文化之间[D];苏州大学;2006年
8 金兵;文学翻译中原作陌生化手法的再现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9 陈靓;路易斯·厄德瑞克作品杂糅性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10 蔡欢江;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文学史书写[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湘豫;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气”[D];新疆大学;2010年
2 薛萍;梁启超的“新学语”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转型[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魏向阳;俄国形式主义暨陌生化理论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于潇嵩;王国维“新学语”与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纪军妮;彰显中国古代文论文本的特色思想[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6 朱梅花;白石诗的离散文学特征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7 张立忠;张恨水小说的市民文学特征[D];吉林大学;2004年
8 卢楠;当前对于“文学边缘化”和文学地位的主要认识与思考[D];吉林大学;2008年
9 彭娟;论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D];武汉大学;2005年
10 蔡亚敏;论E.E.肯明斯诗歌中陌生化手法的翻译[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2449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244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