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翻译思想与实践解读
[Abstract]:Zhenglin Yutang (1895-1976), born in Longxi, Fujian Province, is a contemporary Chinese writer, philosopher and linguist. Lin Yutang, who studied at Harvard Univers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Leipzig University in Germany, taught at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Women's Normal University, Xiamen University and other well-known institutions when he returned home. Lin Yutang, who died in Hong Kong in 1976, is well-known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for his works, especially his large number of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s. He is also the first Chinese writer to write a book in English abroad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e brilliant image of learning and translation.
【作者单位】: 江西警察学院;
【分类号】:I206.6;I04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永生;描写与交际——我国现代翻译理论研究的两大主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2 李志英;异化、归化的理据与层面[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3 马亚娜;;翻译中归化与异化在句法上的体现[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王安原;吉哲民;;对译者角色——“隐身”的分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5 周茹薪;论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陈宏斌;;文化翻译的策略——《儒林外史》英译本个案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翟红梅,张德让;译者中心论与翻译文本的选择——析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张春慧;;Peter Newmark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张德让;;清代的翻译会通思想[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翟红梅;姜家涛;;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研究述评[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姚珑;;网格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以林语堂编译《虬髯客传》为例[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许春翎;;古典文学作品英译中的格式塔意象再造阐释——兼评林语堂译介《浮生六记》中的审美体验[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杨士焯;;论译者的写作能力培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4 李明栋;;从一首古诗的翻译看功能翻译理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5 高永欣;;翻译理论与译者的角色[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6 林莉莉;;英汉翻译写作观[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黄玮;;文化生态平衡与适度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冯学琪;;译者情感对文学翻译的影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张美平;;京师同文馆与晚清翻译事业[A];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艳红;美国黑人英语汉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薄振杰;中国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肖曼琼;翻译家卞之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周小玲;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巧蕊;唐诗英译翻译批评现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平;论重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韩雨苇;东坡词英译赏析—审美移情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朱姗姗;形神兼备[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刘菲菲;论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审美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孙瑞;朱生豪翻译风格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李曼;林语堂翻译思想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陆子晋;论文学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黄艳萍;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实践在中国语境下的新发展[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雷宇;“美即是真,,真即是美”[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娜;;林语堂作品复译的原型论视角[J];山花;2011年16期
2 周仕宝;林语堂的翻译观[J];外语学刊;2004年02期
3 王少娣;;互文性视阈下的林语堂翻译探析[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年01期
4 李萍;;《浮生六记》中的文化意象与其在林语堂译本中的再现[J];大家;2011年05期
5 宋雪莹;;鲁迅与林语堂翻译理论浅较[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马骁;;鲁迅林语堂翻译比较[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年04期
7 董晖;;林语堂与中诗英译[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2期
8 李昕燕;;林语堂英译作品赏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9 李清平;陈可培;;林语堂翻译“美”的探究[J];宜宾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10 张鸽;;关注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以林语堂英译《桃花源记》为例[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慧坚;;主题与主题倾向关联性理论实践意义辨析——以林语堂译《记承天寺夜游》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贾文浩;;文学翻译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林语堂散文自译和古文小品英译对文学翻译的启示[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三期)[C];1996年
3 汤■;;性别话语反思:《浮生六记》与林语堂译本例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武媛媛;;解读林语堂的翻译观点[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5 李晓宁;;林语堂的美学思想方式[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汤君;;《浮生六记》与林语堂译本例析:性别话语反思[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杨民生;;浅谈诗歌翻译[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5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8 胡德香;;解读钱钟书的文化翻译批评[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张曼;;从翻译看张爱玲的中西文化观[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李宁;;戴着锁链跳舞:意识形态操控下的《南京浩劫》改写现象[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歆耕;谁是“谋杀”文学的“元凶”?[N];文汇报;2010年
2 刘燕;先谈艺术,再说收藏[N];东莞日报;2008年
3 ;全国少数民族文学翻译会议举行[N];文学报;2008年
4 铁来提·易卜拉欣 (维吾尔族);新疆多民族文学翻译工作蓬勃发展[N];文艺报;2010年
5 余光中 本报见习记者 吴孟婕 整理;灵感的开关藏在哪[N];浙江日报;2011年
6 宋庄;那影响无法摆脱[N];工人日报;2011年
7 郑敏;杂文与随笔小品的区别[N];中国文化报;2003年
8 马学东;3300万!徐悲鸿油画作品再飚天价![N];上海证券报;2006年
9 渠竞帆;中希互做主宾国实质合作 互译出版当代文学作品[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10 任吉生;外国文学的译介历程[N];文艺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少娣;跨文化视角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2 陶丽霞;文化观与翻译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何子章;差异及对立的终结[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吕黎;中国现代小说早期英译个案研究(1926-1952)[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灿;林语堂美学思想探微[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曼;林语堂翻译思想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郭丽平;林语堂翻译《浮生六记》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陈蕙荃;文学自译研究——以林语堂《啼笑皆非》为个案[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5 吴玲玲;翻译家林语堂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周娟;林语堂编译《论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福莲;目的语文化与译者主体性[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何燕;译家与作家的统一[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9 孙振亮;林语堂翻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马秋利;译者主体的互文性视角[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2464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246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