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论文学研究范式转变:从“文学”到“文学性”

发布时间:2018-10-19 15:33
【摘要】:从斯达尔夫人和马修·阿诺德等人开始的现代文学观念,沿袭了传统的文学研究范式,即在主体性理论的基础上把文学作为主体的一种活动方式和活动成果来认识文学,因而他们通过文学研究揭示的不是文学自身的真相,而是主体的真相:主体是如何在文学活动中建构起来的。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了"文学性"的概念,将文学的对象界定为作品的文学性,从而改变了文学研究的范式,使得对文学的探讨摆脱了宏大叙事的影响和制约,转向了具体的实证研究;摆脱了哲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牵缠,而回归到文学本身来探讨作品所以成为文学的特质;摆脱了因果决定论的束缚,而能在历史的具体的语境中把握文学的实质。
[Abstract]:The concept of modern literature, which began with Mrs. Starr and Matthew Arnold, followed the traditional literary research paradigm, that is, to recognize literature on the basis of the subjectivity theory as a way of activity and a result of activities of the subject. Therefore, what they reveal through literary research is not the truth of literature itself, but the truth of subject: how the subject is constructed in literary activities. Russian formalists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literariness", defining the object of literature as the literariness of works, thus changing the paradigm of literary research, making the discussion of literature get rid of the influence and restriction of grand narration. Turning to concrete empirical research; getting rid of the discipline of philosophy, sociology, history, psychology and so on, and returning to literature itself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terature, and getting rid of the bondage of causality determinism, And can grasp the essence of literature in the specific context of history.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文学性的历史建构与文学研究范式转型”[项目编号:13YJA751036] 黑龙江省哲学社科研究规划项目“后现代语境下的文学观念”[项目编号:11B03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中;;论电影剧作中的情感动作[J];电影文学;2007年15期

2 孟中;;电影剧作中的情感控制[J];电影艺术;2007年03期

3 许霆;从新月派的节制情绪到新生代的冷抒情[J];江苏社会科学;1996年05期

4 杨冬,部铁军;批评史的意义[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4期

5 陈文忠;;“腹有诗书气自华”——“新读图时代”为什么还要读“诗书”?[J];美育学刊;2011年05期

6 吕佩爱;;论马修·阿诺德《夜莺》一诗的创作特点和意境表达[J];龙岩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7 吕佩爱;;行动乃诗歌生命之所系——论马修·阿诺德关于诗歌题材的选择[J];世界文学评论;2006年02期

8 郑惠生;;驳“文学经典的终结”——与吴兴明教授商榷[J];学术界;2009年01期

9 曹苇舫;艺术创造中情感的流动、阻遏与控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李志艳;;悖论与统一:《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谋杀案分析[J];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鹏;诗在道德教育中的价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金铖;构筑想象的城堡[D];吉林大学;2012年

3 陈军;文类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4 陈振华;古典与现代[D];厦门大学;2008年

5 李梅英;“新批评”诗歌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林萍;哲学的唯美[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2 娄薇;论弗罗斯特的诗歌观念[D];河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婷婷;;从戏剧性看戏剧翻译[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 贾永雄;;文学语言的魅力之源探析[J];理论导刊;2006年10期

3 邱运华;;求索“文学性”:跨文化种类话语的文艺学研究对象问题[J];文学前沿;2006年00期

4 王先霈;;文本的文学性与接受的文学性[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5 唐明明;;试论文学的“文学性”[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6 马焕军;;文本性:一种开放的文学研究[J];学术界;2009年01期

7 马大康;;从“文学性”到“娱乐性”:一种解构文学本质观的策略[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8 杨合林;张红;;追踪飘忽的“文学性”——读川合康三教授《终南山的变容》[J];中国文学研究;2010年01期

9 董晓;;论巴赫金文艺观中的“审美客体”说[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0年01期

10 刘孝存;;略谈报告文学的文学性[J];新闻与写作;1987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王冬梅;;文学性与文学翻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张旭;;译经文学传统与近代英诗译诗[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史修永;;图文之争:当代文艺理论的建构与反思[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黄裳裳;;理解“典型环境”观念的理性基础及多元视角[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5 黄裳裳;;理解“典型环境”观念的理性基础及多元视角[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陈晓明;;文学:一种奇怪建制?[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7 李于昆;;当代艺术的“越界”[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邵亮;;戏剧感的衰落和重现——从德拉罗什的沉浮看艺术趣味的演变[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陈晓明;虚构是文学的生命所在[N];人民日报;2011年

2 吴晓都;文学性:文论研究的核心追问[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3 秋轩;文学影响力的多样形态[N];文艺报;2010年

4 顾远 英国特约撰稿人;60亿条路[N];东方早报;2011年

5 黎保荣 肇庆学院文学院;文学之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范玉刚;对人的全面深刻理解是评价文学的重要尺度[N];学习时报;2011年

7 本报首席记者 刘燕;扶持给力让名家评委吃惊[N];东莞日报;2010年

8 李建中 肖慧君;技术理性时代汉语文学的命运[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9 武汉大学中文系 李建中 肖慧君;技术理性时代汉语文学的命运[N];社会科学报;2004年

10 余岱宗;于细微处呈现精彩[N];文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金兵;文学翻译中原作陌生化手法的再现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2 陈军;文类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3 赵玉;媒介场中“文学事实”的通变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任晓霏;“译者登场”——英若诚戏剧翻译系统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寇鹏程;作为审美范式的古典、浪漫与现代的概念[D];复旦大学;2004年

6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龙玉霞;走向人类学诗学[D];浙江大学;2010年

9 余宏;论“过度诠释”[D];扬州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丽蕾;虚构与真实的文学法律学维度[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霍胜侠;20世纪西方含混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杜志峰;[D];浙江大学;2004年

4 黄丽娜;文学形式与文学性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5 胡平平;从文学到文学性:图像社会文学存在方式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6 邱晓;历史叙事的文学维度[D];西北大学;2008年

7 李娜;从文学是什么到文学性是什么[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宋学清;艰难跋涉的“文学性”[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陈艳;从文学惯例探究文学性[D];西北大学;2008年

10 蔡亚敏;论E.E.肯明斯诗歌中陌生化手法的翻译[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2815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2815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f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