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文化诗学在中国:借用、建构与发展

发布时间:2018-10-24 13:09
【摘要】:正文化诗学经过二十余年的借用与建构,在中国文艺学界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引起了学界应有的注目与重视。许多学者进行了学理性的研究与溯源式的探寻,质疑者有之,肯定者有之,毁誉参半者有之。那么面对"文化诗学在中国"或"中国的文化诗学"这样一个命题,我们不禁要追问:"文化诗学"从何而来?它要经过怎样的借用、移植与改造?它要想在中国成功着陆与内化,需要怎样的建构?它在中国的发展与意义如何?这些问题既是笔者长期
[Abstract]:After more than 20 years of borrowing and construction, the formal cultural poetics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 circles, which has aroused the attention and attention of the scholars. Many scholars have carried on the research of learning rationality and tracing to the source. There are doubters, positive ones, and disreputable ones. In the face of such a proposition as "cultural poetics in China" or "Chinese cultural poetics", we cannot help asking: where does "cultural poetics" come from? How to borrow, transplant and transform it? If it wants to land and internalize successfully in China, how does it need to be constructed? What is its development and significance in China? These problems are the author's long term.
【作者单位】: 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分类号】:I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童庆炳;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化诗学”[J];文学评论;2001年06期

2 赵勇;“文化诗学”的两个轮子——论童庆炳的“文化诗学”构想[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登峰;戴着镣铐舞蹈——《许三观卖血记》寓言性之初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2 钱雯;;文化诗学:理论、方法及局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3 方维保;江山依旧,才人辈出──张恨水、金庸比较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刘进才;京派小说还乡叙事的文化内涵及美学风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5 方维保;浮游在梦想与现实的边缘——论郁达夫小说中的性爱叙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周新道;“诗言志”与“思无邪”的共同旨趣[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7 王升明,方维保;欲望与救赎:新时期文学性恋描写透视[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8 张晔;黑人文化与白人强势文化的撞击——沃克《外婆的日用家当》小说解读[J];北方论丛;2002年06期

9 唐宇;;新历史小说:定义、理论背景及文学渊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陈太胜;历史形象与历史题材创作[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陈天然;;中国饮食文化的他者形象——评《华女阿五》和《女勇士》(英文)[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姚文放;;文艺美学走向文化美学是否可能?[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3 胡玉伟;;历史的想象与建构——中国当代文学中的“长征”书写[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4 李金坤;;《风》《骚》“弃妇情结”探论——以《氓》、《谷风》、《柏舟》与《离骚》为中心[A];中国楚辞学(第二辑)——2002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2年

5 周波;;展望与探索——关于新世纪文艺理论走向问题的再思考[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6 王长华;易卫华;;孔颖达《诗》学观论略[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7 邹然;辛树洪;;四句定型的象理契合艺术——《诗经》起兴通例[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凤亮;诗·思·史:冲突与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引论[D];暨南大学;2001年

2 董岭;艺术功能论[D];暨南大学;2001年

3 闫月珍;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批评研究的进程[D];暨南大学;2002年

4 刘文勇;价值理性与中国文论[D];四川大学;2002年

5 阎嘉;多元文化与汉语文学批评新传统[D];四川大学;2002年

6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7 程波;先锋及其语境: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包胜利;成吉思汗传说与古代蒙古汗权思想[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9 阳文风;宗白华与中国现代诗学[D];暨南大学;2003年

10 高一农;汉赋专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亚平;论新时期文艺创作中的平民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 梁鸿;论二十世纪小说家族主题流变倾向[D];郑州大学;2000年

3 秦良杰;个人与历史——十七年长篇小说一个角度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4 易小斌;后殖民理论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文论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刘水平;精英艺术:神的诞生与隐退[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丁社教;生产力价值论[D];西北工业大学;2001年

7 马春花;中国当代女性叙事与女性意识的递变[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杨新刚;现代中国都市风情小说的文化学阐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刘淑倩;何其芳文艺思想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刘振球;“无法投递”的感觉——论30年代现代派诗歌主题类型及其生成根因[D];西北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陈良运;找到古代文论现代阐释的一把钥匙——从童庆炳《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说[J];东疆学刊;2002年03期

2 赵勇;“文化诗学”的两个轮子——论童庆炳的“文化诗学”构想[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3 童庆炳;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化诗学”[J];文学评论;2001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伟;张晓丽;;走向一种文化诗学——写在“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出版之际[J];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02期

2 陈雪虎;走向文化诗学的文学理论──“文艺学与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J];文学评论;2000年04期

3 喻琴;;比较视野中的文本社会学[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陈定家;面向文化:文艺理论的新转变[J];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05期

5 陈瑜;;文化诗学的文学理论何以可能——评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6 李春青;谈谈文学理论的转型问题[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童庆炳;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化诗学”[J];文学评论;2001年06期

8 陈太胜;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的关联与界限——重识文化诗学[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9 傅守祥;;文艺学的拓疆与文化研究的崛起[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朱静;;从文化到文化诗学——论格林布拉特的新历史主义[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乐黛云;;二十一世纪比较文学发展的趋势[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庆本;超越审美研究与文化研究[N];学习时报;2001年

2 杨扬;文化研究:谨防庸俗社会学回潮[N];文汇报;2003年

3 贾蕾;文化研究与中国走向世界[N];文艺报;2004年

4 李卫华;当前文艺学中的“文化研究”[N];文艺报;2006年

5 王宁;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N];文艺报;2001年

6 金惠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胡菊兰翻译整理;电子媒介·文学危机·文化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崔立秋;文学理论遭遇危机了吗?[N];河北日报;2006年

8 解玺璋;文化研究译著再度走红[N];北京日报;2001年

9 何群;文化研究中的文学理论[N];学习时报;2004年

10 徐立钱;新世纪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的重要收获[N];文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辉;批评的文化之路——20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2 杨东篱;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观念与通俗文化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3 张海燕;洛特曼的文化符号诗学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玲;拉康理论视野中后现代社会的欲望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5 程镇海;对全球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若干问题的思考[D];复旦大学;2007年

6 李磊荣;论民族文化的可译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7 贺玉高;霍米·芭芭的杂交性理论与后现代身份观念[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8 侯斌英;空间问题与文化批评[D];四川大学;2007年

9 郝永华;作为表征的文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10 黄永健;艺术文化论—艺术在文化价值系统中的位置[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龙新;文化批评的三种模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陈粤;回到文学本身——大文化研究批判[D];吉林大学;2004年

3 李凤英;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4 左少峰;阿尔都塞症候式阅读法[D];内蒙古大学;2008年

5 余艳;“走向文化诗学”与“走向文本社会学”之辨[D];南昌大学;2007年

6 马静;从文化人类学到文化诗学[D];漳州师范学院;2011年

7 杨晓青;童庆炳文艺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樊文娟;文化诗学和生态批评的文化视角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纪晓玲;女翻译家冰心及其译作《吉檀迦利》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薛丽萍;从文化视角比较简·爱和林黛玉的不同命运[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915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2915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9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