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诗学”和先锋精神:模糊性的理论价值

发布时间:2018-10-26 16:29
【摘要】:从语用学角度来探讨比较文学学者惯用的"诗学"概念的系统功能。作者认为,"诗学"是一个旨在整合的模糊性概念,它在当代中西方理论场的流行都和返本的愿望有关,然而返本也是再出发的先锋主义姿态。西方批评家欲借它来约束理论想像的极度多元性,给极度复杂的当代符号游戏一个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学者使用这一概念,除了维护文学的本体地位,还希望利用它所蕴含的语义张力,促进中西文化要素的有效融合,并以诗学的创造精神开辟中国独有的文化之路。两种先锋姿态,都揭示了古老的"诗学"概念在当代的真实内涵。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s,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systematic function of the concept of poetics, which is commonly used by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cholars. The author holds that poetics is a fuzziness concept aimed at integration, and its popularity in the theoretical field of contemporary China and the West is related to the desire to return to the original, but it is also a vanguard attitude of restarting. Western critics want to restrict the extreme diversity of theoretical imagination and give an elastic framework to the extremely complex modern symbolic game. Using this concept, Chinese scholars not only maintain the Noumenon status of literature, but also hope to make use of the semantic tension it contains,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elements, and to open up a unique cultural road in China with the creative spirit of poetics. The two vanguard postures reveal the true connotation of the ancient concept of poetics.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I0-0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天波;;“意象”的现代表述与意义重解:一种可能的阐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2期

2 周莉;;试论中西比较诗学的对话冲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3 王靓;;古风西来 瑕不掩瑜——阿赫玛托娃译作《离骚》古语词文化意象曲解的译者角度鉴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4 徐文惠;;美狄亚和《氓》中的弃妇形象比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5 周晓风;;二十世纪中西比较诗学的早期实践[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6 陈可培;;论卞之琳的诗歌翻译与格律论[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蔡美花;;朝鲜古代诗论的审美思维方式[J];东疆学刊;2010年01期

8 朱寿桐;;中国新人文主义文人群体的确认[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赵新林;诗学正义——中西诗学命名问题思考[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0 刘雄平;;论老舍早期对文学理论现代性的探求[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兴义;清代《诗经》阐释的诗学问题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2 谢华;翻译美学的文化考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付瑛瑛;“传神达意”[D];苏州大学;2011年

4 罗新河;钱钟书文学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凤亮;诗·思·史:冲突与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引论[D];暨南大学;2001年

6 伍世昭;比较诗学视野中的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D];暨南大学;2002年

7 向宝云;曹禺悲剧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8 易崇辉;时间的线团[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许龙;钱锺书诗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10 秦艳贞;朦胧诗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伟;北京故宫的建筑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2 郭潇;分判与会通:中西意象理论的对话[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宫水晶;阐释的差异:宇文所安与郭绍虞《沧浪诗话》研究之比较[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4 李圣传;文化诗学本土性探源[D];漳州师范学院;2011年

5 王璐;郑玄诗学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6 刘壮;朱光潜《诗论》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7 宋元元;小说《情人》的三个中文译本的比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8 尚冬雪;朦胧诗人的散文创作[D];延边大学;2011年

9 张向辉;《文心雕龙》“味”论解析[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10 毛贵贤;中西文化视野中的徐志摩诗歌[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泰峰;;论文学作品的模糊性——对文学活动过程研究的方法论思考[J];教书育人;2007年24期

2 耿秀萍;;跨文化语境下文学语言的模糊性[J];考试周刊;2011年41期

3 王敬峰;苗丽萍;;论形象思维的模糊性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的意义[J];绥化学院学报;1985年01期

4 龚晶晶;;比喻的模糊美[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5 包永新;模糊思维与文学创作[J];人文杂志;1984年06期

6 王增永;;论艺术表现手法的模糊属性[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02期

7 温玉斌;;浅析诗歌语言模糊性的翻译价值问题——兼评《红楼梦·金陵判词》的两个译本[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8 刘杰;;诗歌的模糊性与留白翻译策略[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年02期

9 李波;;论文学语言的模糊性[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2期

10 李美阳;;浅议影响古诗词翻译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覃大立;陈少炜;;以“灰色思维”剖析中国流行色现状[A];2001-2003中国流行色优秀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姚建国;为传统艺术注入现代活力[N];文艺报;2002年

2 段吉方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后理论时代”的理论期望及其发展方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李飞飞 于长悦;重技能培养但不能忽视艺术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1年

4 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 王文章;中国艺术学的当代建构[N];中国文化报;2011年

5 重羊;艺术品市场热钱会流走吗[N];中国商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兴玉;文学意义的生成与持存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2 朱玲玲;“自我之狱”与“外边”[D];复旦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萨如拉;文学艺术的模糊性—探究接受差异的形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2 魏颖;论文学形象的模糊性[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李燕;论文学翻译的模糊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4 石会亚;[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5 黄孝丽;模糊法则下对《名利场》及其两个中译本模糊性的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6 李红玲;《诗经》翻译的模糊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7 舒晓峰;生命的幻象 真性的回归[D];安徽大学;2003年

8 陈艳艳;文学模糊的翻译及译者的地位[D];安徽大学;2007年

9 陈德喜;论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模糊性[D];安徽大学;2007年

10 王成济;文学模糊:经历的缺失[D];安徽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2963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2963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5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