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中国当代艺术的有效性特征——以艳俗艺术为例

发布时间:2018-10-31 06:49
【摘要】:艳俗艺术是中国9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一个艺术现象,其在批评界引起的争论反映了中国当代艺术理论在探索上遇到的问题:中国当代艺术还没有系统化的权威阐述和评判标准。正是这种"百家争鸣"的状态引起了笔者参与讨论的兴趣。为了在对艳俗艺术进行重新审视和评价时提供理论依据,笔者根据自己对相关理论和当代艺术作品的研究及结合个人的思考,得出了评价当代艺术作品的"中国当代艺术的有效性特征",并结合这个"标准",以当下的眼光重新评价艳俗艺术,这样似乎更能体现有据可依的"严谨"状态。当然,这种评价标准也只能代表一家之言,仅作为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关注和思考,仅此而已。
[Abstract]:Gaudy art is an artistic phenomenon that appeared in the middle and late 1990s in China. The controversy caused by it in the critical circles reflects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exploration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theory: there is no systematic authoritative exposition and judgment standard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It is this state of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ing" that arouses the author's interest in the discussion.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re-examin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gaudy art, the author, according to his own research on the relevant theories and contemporary works of art and his personal thinking, This paper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the validity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in evaluating contemporary works of art, and combining with this "standard", reevaluates the gaudy art from the present point of view, which seems to reflect the "rigorous" state according to the evidence. Of course, this evaluation standard can only represent a family, only as a concern and reflection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that's all.
【作者单位】: 广东理工职业学院数码设计与制作系;
【分类号】:J1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晓滨;印尼风情展京秋——《印度尼西亚当代艺术展》在京举办[J];中外文化交流;2003年12期

2 毛娜;漫谈后现代阴影中的中国当代艺术[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3 杨国新;艺术设计刍议[J];艺术百家;2005年05期

4 李公明;;当代艺术教育与社会学批判[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国际艺讯[J];美术观察;2006年11期

6 陈平;;《讲话》的感召 时代的命题 “当代·民间——潘鲁生当代艺术与民艺文献展”在京隆重开幕[J];美术;2007年06期

7 ;抬头见喜——杭州2006年国际当代艺术个案展[J];当代艺术与投资;2007年05期

8 ;看点[J];艺术与投资;2008年10期

9 ;虚城计[J];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34期

10 刘玉芳;;搭桥艺术与时尚——访《当代艺术》主编2009第二届五四国际青年艺术节总策划 房圣易[J];时尚北京;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文武;;对当代艺术与地域美术的思考[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李于昆;;当代艺术的“越界”[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鲁明军;;知识共同体:当代艺术学谱系的取向[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王拥军;;重提现代性:当代艺术的标准质疑[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陈向兵;;“精度抽象”:未来艺术的一种可能——以钟曦作品为例[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6 宋文翔;;文化符号并非文化精神——论当代艺术作品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误读[A];2006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苏典娜;;从徐冰看当代艺术的“后殖民批评”[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8 刘凡;;越界与异质空间[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9 包茜;;空指——一个无意义的命题——试论四位“第三空间”艺术家的表达方式[A];2006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文海红;;当代艺术——美术学院可利用的课程资源[A];2006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丁国旗;当代艺术:尴尬的处境与暧昧的反抗[N];文艺报;2009年

2 云菲 张亚萌;在探索创新中写就当代艺术的新章节[N];中国艺术报;2009年

3 朱其;当代艺术,暴跌的不只是价格[N];中国文化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李国斌;谭国斌:斥资千万推广当代艺术[N];湖南日报;2011年

5 台湾美术馆策展人 潘显仁;台湾当代艺术征候[N];中国艺术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陈亮;当代艺术离宝鸡有多远?[N];宝鸡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甄澄 通讯员 王丽亚;“走出去” 路很长[N];光明日报;2011年

8 ;尤伦斯清仓:当代艺术购藏是否会陷入“囚徒困境”[N];美术报;2011年

9 林木;与河清有关的较劲[N];美术报;2011年

10 曹俊杰 严威;多媒体技术:当代艺术的“黑匣子”[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立宇;新媒介与中国当代艺术变革[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2 王鑫;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西方元素及本土独创性[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3 于学文;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西方模版[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4 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武洪滨;当代我国艺术博览会的学术性建构历程与问题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6 陈月浩;西方当代艺术对室内设计创作的影响的若干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7 刘明亮;北京798艺术区:市场语境下的田野考察与追踪[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8 皮力;从“行动”到“观念”[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9 施虹;开放与展望—艺术品整合营销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10 贺羽;浮华世象中的凝思[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杞峰;前卫时装设计之当代艺术性[D];天津工业大学;2003年

2 王颖娟;图谋之后[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安s,

本文编号:23013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3013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6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