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汇通的诗学——叶维廉诗学摭谈
[Abstract]:Yeh Wei-lien 's poetics is characterized by a kind of convergence, including the convergence of poetry and poetics, the convergence of poetics, and the convergence of poetry and art (such as painting). This makes Yeh Wei-lien 's poetics transcend the exploration of common poetic language skills and methods of expression and become a poetics seeking literary laws.
【作者单位】: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0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燕;;中西抒情诗的汇通——中国山水诗和西方自然抒情诗的“共相”[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1期
2 张曦;;生态视角的庞德译作解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傅明根;“出位之思”:中西视阈下的诗画美学观[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4 米海燕;;叶维廉比较诗学中的“诗意”[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5 邓招华;李亚辉;;论西南联大诗人群的爱情抒写[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 文学武;;貌似而神离——李健吾、沈从文文学批评比较论[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7 傅修海;;长篇小说结构与节奏艺术论[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8 王珂;;论叶维廉的诗形观及创作实践[J];诗探索;2010年03期
9 侯传文;;认同、误读与化用——论泰戈尔对《老子》的接受[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陈大亮;;古诗英译的思维模式探微[J];外语教学;2011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纪燕;刘若愚跨文化诗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伍明春;现代汉诗的合法性研究(1917-1926)[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3 李涛;俯仰天地与中国艺术精神[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莹;唐宋诗词名花与中国文人精神传统的探索[D];暨南大学;2007年
5 颜同林;方言与中国现代新诗[D];四川大学;2007年
6 徐承;高友工中国抒情传统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7 邓招华;西南联大诗人群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邓伟龙;中国古代诗学的空间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许丽青;钱钟书与英国文学[D];复旦大学;2010年
10 王强;中国新诗的视觉传播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谢丽娟;差异与汇通[D];河南大学;2011年
2 吕新明;庞德诗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3 万珊伶;论辛笛诗歌的中和之美[D];西南大学;2009年
4 乔莹莹;从非彼无我到依经立义[D];复旦大学;2009年
5 戴芝兰;中国古典诗和英美现代诗美感意识的汇通[D];中南大学;2009年
6 李康;《诗经》在美国的传播[D];山东大学;2009年
7 贾艳伟;时尚类杂志中版式的空间艺术设计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志啸;;叶维廉中西诗学研究论析[J];社会科学;2008年10期
2 刘绍瑾,O@同壮;叶维廉比较诗学中的庄子情结[J];文史哲;2003年05期
3 罗森堡,蒋洪新;庞德、叶维廉和在美国的中国诗[J];诗探索;2003年Z1期
4 殷同;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尝试——读叶维廉《比较诗学》[J];外国文学评论;1988年03期
5 朱徽;叶维廉访谈录[J];中国比较文学;1997年04期
6 王光明;香港的“客居”批评家[J];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06期
7 解;叶维廉论阅读的联想审美活动[J];名作欣赏;1990年05期
8 王家新;;新译的字行不住翻动[J];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05期
9 梁凤莲;比较的认同与“出位之思”——从叶维廉的《中国诗学》看比较的方法论[J];学习与探索;2004年02期
10 王丽;;道家美学影响下的中西比较诗学——关于叶维廉的比较诗学[J];当代文坛;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立群;;“历史整体性”与中西诗学的汇通——叶维廉中国现代诗的理论研究[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翁文娴;;「定向迭景」时期的爆发能量——叶维廉60年代诗学与诗[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子张;;学科建设与新诗学之学科化[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黄宝生;;诗学的起源和形态[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学文化的对话与共生”外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5 林喜杰;;仰望的风筝——以王夫刚的诗学状态为例[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王夫刚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屠岸;;从深沉回归率真——序叶维廉诗选[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翁文娴;;论“字思维”的前卫能力[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黎风;沈仁平;;图像文化时代的电影诗学重设[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9 卢秋红;;寻找与安顿——叶维廉诗中的“永绝家园”[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王士强;;形式的“内容”与文化身份认同——浅析叶维廉诗歌的形式及其变化[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夏青;从诗学角度看人与客观世界的和谐统一[N];中华读书报;2005年
2 徐有富 南京大学;竺可桢的诗学修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卢桢;构建女性的灵魂诗学[N];文艺报;2011年
4 党盛源;文化的与诗学的[N];中华读书报;2002年
5 王岳川(教授、评论家);哲学与诗学的双翼[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6 夏德勇;评《中国现代主义诗学》[N];文艺报;2002年
7 见习记者 刘涓涓;南方汇通合伙美国磁源 微硬盘基地孕育“贵州速度”[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
8 吴;南方汇通收购部分股权[N];国际金融报;2002年
9 胡长乐(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诗学奇峰上的幽境俯看[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10 肖琳 张富强 杨涛;“汇通水利”奏凯歌[N];中国贸易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锡民;接受与阐释:意识流小说诗学在中国(1979—1989)[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毛志文;结构诗学与诗歌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莫运平;诗学形而上学的建构与解构[D];浙江大学;2005年
4 刘鹏;叶维廉比较诗学学科理论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5 杨建国;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雅各布森诗学[D];南京大学;2011年
6 祝伊湄;张之洞诗学及诗歌创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平;神yG时代的诗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8 汪云霞;知性诗学与中国现代诗歌[D];武汉大学;2005年
9 张文利;理禅融会与宋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许龙;钱锺书诗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志国;叶维廉:在隔绝与汇通之间[D];南京大学;2005年
2 赵东;“比较”与“汇通”[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朱峰;关联理论对诗歌翻译的解释力:诗学评析[D];青岛科技大学;2008年
4 李晓峰;王夫之诗学与叶燮诗学比较研究[D];新疆大学;2003年
5 封万超;春墨写性灵[D];山东大学;2005年
6 黄文辉;穆旦诗学论[D];暨南大学;2001年
7 张如波;中国品质的现代主义[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8 孙强;论九叶派诗学[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权莉;菲利浦·锡德尼的诗学思想[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郑澈;《法国中尉的女人》的诗学形式[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3361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336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