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体话语”与“文化政治”——伊格尔顿对于经典美学解构与重构的后现代启示录
[Abstract]:Baum Gatone's definition of "Aesthetics" (aesthetica) has been criticized by later scholars from the beginning. Eagleton is the leader in the challenge to classical aesthetics. Eagleton puts forward that aesthetics is a kind of "body discourse", which aims at reconstructing aesthetics, combining aesthetics with solving major social problems and human's vision of seeking freedom and liberation on the basis of "perceptual life". Thus promoting the rise of "cultural politics". Eagleton's work of de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classical aesthetics is a postmodern apocalypse, which opens a new dimension for the study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with the distinct orientation of historicism.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从形式主义到历史主义——晚近文学理论‘向外转’的深层机理探究”(11AZW001)
【分类号】:I0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杰;;论《格萨尔》与《诗经》周民族史诗中的英雄救济主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2 沃利青;;“移情”论与“意境”说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3 洪永稳;简析康德美学中审美与人的自由[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4 徐庆年,王达敏;钱钟书与休谟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5 吴怀东;;历史 现实 方法——欧洲浪漫主义思潮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胡友峰;;实践理性:康德美学的超验之维[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陈祥明;论科学美及其美感[J];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8 胡友峰,岳介先;美学研究的精英立场与大众立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9 蒯群;;简论席勒美育思想之现实价值[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刘欢萍;;古典诗词中的鹦鹉意象及其文化内蕴探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志国;;窗中·风景——叶维廉诗歌的存在之思[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蒋红柳;;文化视域中英语语调研究初探[A];第八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暨庆贺吴宗济先生百岁华诞语音科学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乔瑞金;;试论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对文化概念的深度理解[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江南;;文学语言的感性功能[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5 于春生;;市民新闻与公民媒介素养[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李淑梅;;意识形态与人的社会认同[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7 李av本;;以屈原为例:西方浪漫主义阐释的有效性问题[A];中国楚辞学(第六辑)——2000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8 董学文;;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学说与文学本质问题——兼及“审美意识形态论”分析[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9 王云;;消极补偿:中国特色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实践[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10 陈越;;论白璧德新人文主义与吴宓的道德批评模式的现代价值——兼论文学批评的道德责任[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郭芳;自然体育分类体系构建及其生态化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峰;数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6 朱德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7 刘晓晖;诗境规划设计思想刍论[D];重庆大学;2010年
8 李凯;儒家元典与中国诗学[D];四川大学;2002年
9 金鹏;符号化政治——并以文革时期符号象征秩序为例[D];复旦大学;2003年
10 田春;审美知觉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婧;从西方绘画中的“丰满”女性形象看艺术夸张[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永平;蚌病成珠—郁达夫的情爱生活与其文学创作[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韩雨苇;东坡词英译赏析—审美移情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刘菲菲;论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审美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周丽雯;说海透珠——论吴兴华的作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李进;时空交错下的别样言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符熠;生——梦——死:尤金·奥尼尔艺术世界的狂欢化特征[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凌;现代社会的困境与救赎[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徐杰;尤金·奥尼尔的精神生态意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约翰·杜普雷;苏东晓;;评特里·伊格尔顿的《再论基础与上层建筑》[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2年00期
2 鲜益;再铸科学的“批判的武器”[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2年05期
3 拉曼·塞尔登 ,周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晚近发展——伊格尔顿和詹姆森[J];文艺研究;1992年02期
4 郭志今;文学与意识形态——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评析[J];浙江社会科学;1992年03期
5 陶英铅;;论伊格尔顿审美中的意识形态[J];梧州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孟登迎;作为“躯体话语”的审美学——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简评[J];南方文坛;1999年02期
7 谢华;;文学文本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生产——伊格尔顿意识形态观解读[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12期
8 李炜;;文学理论的解构——伊格尔顿文学思想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吴芳;;特里·伊格尔顿与女性主义[J];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02期
10 林广泽;;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政治泛化——伊格尔顿的文学批评观探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薛稷;;特里·伊格尔顿批判理论思想探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李永新;;身体是审美意识形态的物质基础——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中的身体问题[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3 郭跃辉;;新时期外来文论教材对我国文学理论观念的影响[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4 赵文;;反思与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与当代文艺学建设刍议[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5 董学文;;文学本质界说考论——以“审美”与“意识形态”关系为中心[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黄裳裳;;理解“典型环境”观念的理性基础及多元视角[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黄裳裳;;理解“典型环境”观念的理性基础及多元视角[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8 罗中起;;批评需要文化想象——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现代性建设的一点思考[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董学文;;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学说与文学本质问题——兼及“审美意识形态论”分析[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10 张永刚;;由“意识形态”问题所展示的文学理论姿态[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段吉方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后理论时代”的理论期望及其发展方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陆扬;理论的迷途[N];文学报;2011年
3 赵志军;文学理论的繁荣与文学教育的困难[N];文艺报;2005年
4 韩晓红;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和格萨尔史诗文化[N];甘孜日报(汉文);2006年
5 王一川;探访被覆盖的理论原点[N];中国教育报;2008年
6 丁国旗;2009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状况[N];文艺报;2010年
7 王杰;关于文艺学和美学的现实性问题[N];文艺报;2005年
8 清衣;探索新的理论批评形式[N];中华读书报;2004年
9 程巍;近期英美文论状况[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10 王晓峰;文艺理论与批评的末路与新生[N];辽宁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温恕;文学生产论:从布莱希特到伊格尔顿[D];四川大学;2003年
2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D];浙江大学;2004年
3 孙士聪;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视阈下西马意识形态批评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田龙过;后现代文学提问方式和问题域的转换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邱晓林;从立场到方法: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意识形态理论及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全;论伊格尔顿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D];新疆大学;2011年
2 党霄羽;论伊格尔顿的悲剧观[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苗吉友;后理论:理论的反思与出路[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永新;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05年
5 王天保;伊格尔顿文学理论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尚丹露;身体·审美·意识形态[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吴峰敏;伊格尔顿意识形态文学批评理论透视[D];山东大学;2005年
8 安红妍;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政治批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黄艳兰;文化诗学视域下伊格尔顿文本观述评[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崔剑峰;伊格尔顿文学生产理论解析[D];黑龙江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3389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338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