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喧哗与骚动》与中国当代家族小说的故乡叙事

发布时间:2018-11-17 15:41
【摘要】: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在20世纪后期以来的中国作家中影响广泛,它的成功使热爱家族叙事的当代作家们倍受鼓舞和启发。《喧哗与骚动》与当代家族小说的故乡叙事关系尤为密切,具体表现在世系建构与家族追寻、时间体验与故乡寓言、精神故乡与"原罪意识"三个方面,这种影响关系的梳理与阐释给当代文学发展以深刻的启示。
[Abstract]:The Sound and the Fury by William Faulkner, an American writer, has been influential among Chinese writers since the late 20th century. Its success has inspired contemporary writers who love family narration. "the Sound and the Fury" is particularly closely related to the narrative of the hometown of contemporary family novels, which is manifest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lineage and family pursuit, the time experience and the fable of hometown. In the three aspects of spiritual hometown and original sin consciousness, th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is kind of influence relationship gives profound enlightenme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州大学中文系;
【基金】:湖南省教育厅重点研究项目“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研究”【项目编号:04A03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03;I106.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北村;我与文学的冲突[J];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04期

2 俞利军;在喧哗与骚动中活着——福克纳与余华比较研究[J];美国研究;2001年04期

3 余华;;奥克斯福的威廉·福克纳[J];上海文学;2005年03期

4 宋剑华;基督精神与曹禺戏剧的原罪意识[J];文学评论;2000年03期

5 莫言;自述[J];小说评论;2002年06期

6 李佩甫;;羊的门[J];中国作家;1999年04期

7 贾平凹;张英;;地域文化与创作:继承和创新——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谈话[J];作家;1996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晓莉;;是救赎,还是困境?——论北村的爱情小说的悲剧意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2 徐玉松;;北村小说阅读的关键词[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3 徐畅;丁雅诵;;忏悔之难,宽恕之美——论北村小说《我和上帝有个约》[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4 王婷;;生命的漂泊——蒋韵笔下的“文革”叙事[J];长城;2009年02期

5 李琨;;叙事的游戏——论余华小说《此文献给少女杨柳》的叙事手法[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2期

6 瞿华兵;;论北村基督教小说创作的二重困境[J];昌吉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但红光;;温室里的启蒙:北村皈依宗教原因探究[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苏树杰;;论曹禺早期剧作中的忏悔意识[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9 朱君;;无神语境下的独特一维——论北村神性小说的人性关怀[J];长沙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10 吴正锋;;湖南现代文学研究三十年[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杨剑龙;中国现代作家与基督教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姜异新;艰难的现代化历程[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翟永明;生命的表达与存在的追问[D];山东大学;2005年

4 鲁弘;知青记忆的不同书写[D];吉林大学;2009年

5 杨枫;民间中国的发现与建构[D];吉林大学;2009年

6 徐晋莉;现代性与中国二十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思潮[D];厦门大学;2007年

7 李明彦;真实性话语的建构与新时期文学[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洁;福克纳在中国的译介及中国当代小说中的福克纳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秀红;李锐小说的悲剧意蕴[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仕杰;“变态”视野下的曹禺戏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钱海鼎;生死观视野中《活着》的生与死[D];云南大学;2010年

5 巩天骄;民间视野下贾平凹、莫言创作比较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宗琴;巴金作品里的死亡书写与死亡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赵磊;新时期以来的小说与基督教文化[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桂书方;新世纪河南作家底层写作探析[D];海南大学;2011年

9 李林哲;福克纳与余华叙事艺术的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10 林琳;鲁迅与余华笔下癫狂形象塑造比较论[D];辽宁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谢有顺;绝望审判与家园中心的冥想——再论《呼喊与细雨》中的生存进向[J];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02期

2 张颐武;;“人”的危机读余华的小说[J];读书;1988年12期

3 宋剑华;论曹禺的情感生活与其作品的对映关系[J];河北学刊;1996年03期

4 宋剑华;;失去理智的疯狂:《原野》新论[J];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04期

5 肖明翰;现代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J];外国文学评论;1998年02期

6 余华;潘凯雄;;新年第一天的文学对话——关于《许三观卖血记》及其它[J];作家;1996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静,于海英;对历史嬗递过程中的道德心理审视──《喧哗与骚动》与《古船》的主题思想比较[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 吴玲英;谭瑾瑜;;《喧哗与骚动》的时间观[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王振昌,陈静梅;浅析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结构特点[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4 林学锦;《喧哗与骚动》中的《圣经》影响举要[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9年02期

5 全群艳;迷路的现代人的神话——论福克纳的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6 周碧文;评析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艺术手法[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7 刘m 波;《喧哗与骚动》的文体特征探微[J];外语教学;2004年04期

8 杨泽雯;象征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交融——论《喧哗与骚动》的创作手法[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5期

9 卢玮;从《喧哗与骚动》看福克纳小说中的俄底浦斯情结[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11期

10 梁英君;;《喧哗与骚动》同圣经的互文性研究[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玉颖;;福克纳的意识流表现手法初探——析著名小说《喧哗与骚动》[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2 王雪逸;;论《我弥留之际》中的复调特征[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齐修远;“花心”阿来不停地改变[N];中国邮政报;2005年

2 肖征;在苦难中奋起[N];新疆日报(汉);2003年

3 汤奇云;她给了我们无法拒绝的希望[N];中国文化报;2011年

4 士曾;新生的《掠夺者》[N];中华读书报;2000年

5 邹海仑;中国福克纳文学介绍的开山者和集大成者[N];中华读书报;2005年

6 蓝洱海;翻译文学不能承受劣译之害[N];中国文化报;2005年

7 邱华栋;挤出南方土地的脓[N];中华读书报;2002年

8 杨鸥;心系福克纳的李文俊[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9 王世乐;传奇与现代派文学[N];文艺报;2001年

10 余杰;福克纳:羞怯的乡下人[N];中华读书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m 波;乱中求序—《喧哗与骚动》的文体特质[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2 廖增湖;沸腾的土地——莫言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代晓丽;福克的小说《押沙龙,押沙龙!》叙事修辞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曾军山;斯诺普斯三部曲的互文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5 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冷艳丽;《喧哗与骚动》的复调特征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2 朱鹊飞;论《喧哗与骚动》中的时间叙事策略[D];中南大学;2012年

3 侯建芳;《喧哗与骚动》的“史诗”地位[D];兰州大学;2010年

4 杨双友;《喧哗与骚动》的叙事特色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5 徐铮;论《喧哗与骚动》的时间价值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6 邢艳;《喧哗与骚动》的新历史主义剖析[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7 纪琳琳;《喧哗与骚动》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D];山东大学;2011年

8 胡樱;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女性主义思想解读[D];西北大学;2010年

9 白秀峰;《喧哗与骚动》悲剧的动因[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志翔;《喧哗与骚动》中的女性人物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3383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3383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7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