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文类与互文性

发布时间:2018-12-13 17:18
【摘要】:继19、20世纪之交克罗齐为首的反文类思潮之后,自20世纪60年代以降,文类再一次遭遇到了身份危机,"互文性"以替代者的姿态横空出世。文类与互文性尽管同是处理文本之间关系的范畴,但是在文本关系细节、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作品、文学传统观、范畴本体特征诸方面表露出明显的异同质素,说明两者互有短长,各有侧重,异中有同,各具特色,显现出较强的互补性,并不能简单地视为替代关系。
[Abstract]:After the anti-literary trend of thought headed by Croce at the turn of the 20th century, since the 1960s, the literary category has once again encountered an identity crisis, and "intertextuality" has emerged as a substitute in the world. Although literary category and intertextuality are the same category in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xts, they show obvious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details of text relations, literary creation, literary acceptance, literary works, literary traditional views and category Noumenon characteristics. It shows that both of them have short strengths, different emphasis,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and each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showing strong complementarities, and can not simply be regarded as a substitute relationship.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文类范畴研究”(10CZW001)阶段性成果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青蓝工程”(2010-2013)资助
【分类号】:I0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器友;20世纪末我国文学颓废主义论纲[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郑雅宁;论沈t熛非砺鄣睦方叫约吧钤队跋靃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5期

3 梅向东;张恨水的“四不像”与其通俗文艺范式[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4 梅向东;“后新时期”—— 一个非历史性的概念[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5 金民卿;后现代精神和中国大众文化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6 黄蕴兰;当代精神生态与审美光谱[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7 许晓平;后现代视野中人的主体性的消解与重建[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8 王德胜;当代审美文化理论中的“现代性”话题[J];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02期

9 秦小丽;;后现代性的有机主义与图书馆服务理念[J];图书与情报;2005年06期

10 李凌;论音乐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联性[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费多益;论科学的合理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支宇;韦勒克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4 汪霞;课程研究:从现代到后现代[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滕军红;整体与适应——复杂性科学对建筑学的启示[D];天津大学;2003年

6 温奉桥;现代性视野中的张恨水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董小玉;暮色中的寻找[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吴德芳;论“后现代思想”视野下的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蒋荣昌;消费社会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形态的转折[D];四川大学;2003年

10 王芳;80年代小说与西方荒诞思潮[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斌;当代都市小说的审美流变(85-)[D];暨南大学;2000年

2 张亚平;论新时期文艺创作中的平民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3 易小斌;后殖民理论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文论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王景强;网络媒体的审美阐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张小莉;从精英到大众[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谢小英;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分析[D];广西大学;2002年

7 祝春华;主体的泯灭与个性的崩溃——关于“非个性化”理论的知识谱系的解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于鲸;后现代主义的回响:《百年孤独》与’1985寻根小说[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9 黄苏瑾;王家卫电影奇观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杨莉;碎裂的升腾:“70年代后”作家的文学姿态[D];郑州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钱中文;体裁:审美特性,规范与反规范[J];文艺理论研究;198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红辉;从微观层面看互文性与文学翻译[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赵维森;;延拓效应——典故的互文性和中断[J];作家;2008年08期

3 梅园;;超文本与理想文本关系辨析[J];青年文学家;2009年17期

4 杨乃乔;;诗学与视域——论比较诗学及其比较视域的互文性[J];文艺争鸣;2006年02期

5 蔡志诚;漂移的边界:从文学性到文本性[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虢美妮;陈登凯;;超文本文学的主体间性[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年08期

7 何奕娇;胡燕琴;;论文学翻译中的互文性现象[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8 王洪岳;元叙事与互文性[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9 杜威·佛克马;王蕾;;松散的结尾并非终结:论形式手段、互文性与文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07期

10 刘白;;《雷雨》与《榆树下的欲望》的互文性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胡兆云;;互文性理论与文学翻译的互文还原原则[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任东升;焦良欣;;《天路历程》互文翻译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王冬梅;;文学性与文学翻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赵勇;;文化批评:为何存在和如何存在——兼论8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的三次转型[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光耀;重新认识文类的性质[N];文艺报;2008年

2 ;互文性:摄影文学的精髓[N];文艺报;2001年

3 南开大学 刘俐俐;摄影文学的互文性与阐释空间[N];文艺报;2001年

4 桑逢康;传记文学要叙述事实,更要阐释事实[N];文艺报;2006年

5 龙泉明;经典的尺度[N];光明日报;2002年

6 柏定国;摄影文学理论的飞跃[N];文艺报;2002年

7 中国人民大学 金元浦;影像时代的摄影文学[N];文艺报;2002年

8 毛丹武;一个重要的概念:中国问题[N];文艺报;2000年

9 吴松江;新的超级大国——传记文学[N];文艺报;2001年

10 ;后现代主义——消解中心,也消解自己[N];文艺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少娣;跨文化视角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2 赵玉;媒介场中“文学事实”的通变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徐杰;文学语境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4 陈军;文类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5 张才刚;数字化生存与文学语言的流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耘云;互文性与翻译——《三国演义》罗译本评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黄懿;互文性与《红楼梦》中互文符号的翻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黄丽娜;文学形式与文学性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4 侯艳;互文性视角下的诗歌意象翻译[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5 汤林;互文性[D];武汉大学;2005年

6 陈玉清;从互文性视角看冰心文学创作在翻译作品中的映射[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7 蔡玲;乔纳森·卡勒之“文学能力”辨析[D];山东大学;2005年

8 陈国女;中西小说中的元叙述[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胡非玄;超文性戏仿理论试说[D];中南民族大学;2007年

10 胡晓东;互文视角下的文学翻译[D];西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769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3769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4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