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以《飘》的两个中译本为例论文化因素对翻译策略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12-16 16:39
【摘要】: 本论文以安德烈·勒菲弗尔的翻译的三个制约因素为理论依据,以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Margaret Mitchell)1936年在美国出版的小说Gone with the Wind的两个中译本为例,来谈不同时期的文化因素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论文所参考的英文原著是2004年由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发行的未经改动的英文全文本。两个中译本一是傅东华先生的《飘》,此译本是原著最早的中文译本,于1940年由国华编译社出版,1979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再版发行。另一个译本是陈良廷等九人在1990年出版的《乱世佳人》。 这两个译本出版的时间相距较远,其中相隔的50年是中国文化巨变的时期。根据文化翻译观,译入语的文化背景会直接影响译者在翻译策略上的选择,因此这两个中译本能够提供文化翻译研究的典型例证。本文从两个译本中抽取一些翻译实例,进行翻译策略的比较并通过分析两个译本所处时期的主流诗学,意识形态和赞助人等因素的差异来说明两个译本采用不同翻译策略的原因。本论文涉及了人名,地名,文化习俗及宗教术语的翻译、读者及赞助人对译者的影响等一些具体问题。 本文的结论是:翻译行为不能离开社会语境进行,一定会受到所处的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由于社会文化因素的易变性,不同的时期在对同一文本进行翻译时也译者会顺应当时的主流诗学和主流意识形态而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最后,本文还对现阶段的意识形态对翻译行为可能会引起的一些不良现象提出警告。
[Abstract]:Based on the three restrictive factors in the translation of Andre Lefevere, this thesis takes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Gone with the Wind, a novel published in the United States by American female writer Margaret Mitchell in 1936,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factors on the choice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original English text for reference is an unaltered English full text published by Shanghai World Book Publishing Company in 2004.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are "gone with the Wind" by Mr. Fu Donghua, the earliest Chinese version of the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by Guohua Compiler in 1940 and republished by Zhejia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in 1979. Another translation is Chen Liangting and other nine people published in 1990, "gone with the Wind". The two versions were published at a long time, and the period of 50 years was a period of great changes in Chinese culture. According to the view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target language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translator's choice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so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can provide a typical example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studies. This paper extracts some translation examples from the two versions, compare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analyzes the mainstream poetics in the period in which the two versions are in. The differences of ideology and patronage explain why the two versions adopt differen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his thesis deals with the translation of names, geographical names, cultural customs and religious terms, and the influence of readers and sponsors on translator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is that translation behavior can not be carried out without social context and must be influenced by its sociocultural factors. Due to the variability of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translators will adopt differen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when translating the same text in different period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evailing poetics and ideology. Finally, this paper also warns against some undesirable phenomena which may be caused by ideology in translation at the present stage.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H315.9;I0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华良;;论意象主义的诗学主张[J];学理论;2011年24期

2 宋慧;;“物感”与“物哀”审美观念之比较[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3 肖赛辉;;从诗学角度看苏曼殊译作《惨世界》[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 蒋芬;;从苏曼殊译《哀希腊》看译者的创造性叛逆[J];作家;2011年16期

5 郭丽;;论文学翻译中的控制因素(英文)[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年08期

6 刘梅芳;;异曲同工:“死水”遥映“恶之花”——论闻一多与波德莱尔诗歌创作美学的趋同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7 叶永胜;;论《故事新编》的存在主义诗学[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8 武新虹;;论屈原的背景与其诗学[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9 刘小枫;;谐剧与政体的德性——亚里士多德《论诗术》第三章中的题外话试解[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黄桂元;;行者无疆的诗学跋涉——王向峰诗歌散论[J];黄河文学;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子张;;学科建设与新诗学之学科化[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黄宝生;;诗学的起源和形态[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学文化的对话与共生”外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3 林喜杰;;仰望的风筝——以王夫刚的诗学状态为例[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王夫刚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翁文娴;;论“字思维”的前卫能力[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黎风;沈仁平;;图像文化时代的电影诗学重设[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6 陈爱中;;闻一多新诗学困境的语言学分析[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7 吴艳;;闻一多诗学的“多元意识”[A];闻一多研究集刊(纪念闻一多诞辰100周年)[C];2004年

8 傅惠敏;;中西艺术表现论的诗学比较——从“意境”与“有意味的形式”说起[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张开焱;;政治论诗学的历史视域[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周唯一;;王船山“兴观群怨”诗学体系探微[A];2008年湖南省船山学研讨会船山研究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龙其林;中西学术的诗学对话[N];文艺报;2009年

2 蒋登科;抗震诗歌的诗学启示[N];人民日报;2009年

3 吴华敏;大荒·通感·诗学[N];光明日报;2011年

4 廖述务;穿透生命政治的温情诗学[N];文学报;2011年

5 周语;关于身体的诗学[N];文艺报;2011年

6 王一川;词语诗学的开山力作[N];中国教育报;2009年

7 霍俊明;市场化时代的“广场诗学”[N];文艺报;2011年

8 夏青;从诗学角度看人与客观世界的和谐统一[N];中华读书报;2005年

9 符力;“草根诗学”的实践[N];文艺报;2009年

10 徐有富 南京大学;竺可桢的诗学修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锡民;接受与阐释:意识流小说诗学在中国(1979—1989)[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毛志文;结构诗学与诗歌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莫运平;诗学形而上学的建构与解构[D];浙江大学;2005年

4 杨建国;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雅各布森诗学[D];南京大学;2011年

5 祝伊湄;张之洞诗学及诗歌创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平;神yG时代的诗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7 汪云霞;知性诗学与中国现代诗歌[D];武汉大学;2005年

8 张文利;理禅融会与宋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许龙;钱锺书诗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10 高迎刚;马一浮诗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峰;王夫之诗学与叶燮诗学比较研究[D];新疆大学;2003年

2 封万超;春墨写性灵[D];山东大学;2005年

3 黄文辉;穆旦诗学论[D];暨南大学;2001年

4 张如波;中国品质的现代主义[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5 孙强;论九叶派诗学[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权莉;菲利浦·锡德尼的诗学思想[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郑澈;《法国中尉的女人》的诗学形式[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8 张莉;论翻译对译入语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的影响[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9 陈玉杰;陶渊明诗歌的“静穆”论[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褚春元;《庄子》思想的诗学解读[D];安徽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3827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3827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0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