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符号的结构与事件
[Abstract]:In the face of the cultural phenomenon that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in the cre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graphic symbols in different space-time backgrounds, this paper uses structural semiotics, structural linguistics and Gestalt psychology, etc. By combing several representative theories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sums up and puts forward its own graphical symbol structure model and gives a detailed demonstration and explanation. This paper tries to put the graphic symbol and its design under the microscope of the culture-society and the relation-event, from the two angles of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to explore the stability and the law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overall relationship of the graphic structure; At the same time, by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tructure, force and event,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at "event" is the changing component force of leading symbo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which has a certain theoretical innovation significance for the study of personality of design art.
【作者单位】: 长沙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武汉理工大学;
【基金】:2011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富媒体广告中交互动画的设计应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11c0092)
【分类号】:J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汪海波;方兴;;非物质设计语境下民俗艺术符号的游戏追求[J];包装工程;2012年14期
2 朱永明;图形语言结构研究及其现实意义[J];装饰;200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妍慧;“表现性形式”的历史呈现[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2 曹晖;视觉形式的美学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毓秀;;浅谈舞蹈艺术的综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彭代明;;羌族民间艺术的认同及审美变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3 陈玉堂;;从“释比”的音译谈羌族释比经典中“神名”的英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4 屈晓勤;张鲲;廖一联;;“陌生化”原理的建筑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6期
5 袁文彬;翻译研究的语篇分析模式及其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6 沙宗元;;论汉字发展和规范的动态平衡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孙显元;;中共两大历史性飞跃理论成果命名的启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8 惠嘉;户晓辉;;论“兴”义的演变及其思维特点[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9 高蔚;;天地元声:诗的原初生命形态[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0 谢健;冯建国;;李煜词中的女性审美意象和艺术自叙性[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谷征;翁立伟;;男性气质展示:《非诚勿扰》男嘉宾呈现的男性形象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东;;接受视野下的抽象艺术理论[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张浩;;潜意识或无意识与创造性思维[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4 严支胜;;图像时代写生意义再认识[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5 吕美生;;姚鼐散文艺术论新解——“以诗为文”论桐城派[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铭玉;;谈语言符号学理论系统的构建[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7 王兆春;;索绪尔符号学说与《墨经》“名实”论之比较[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杨莉;;索绪尔的语言观及任意性原则对外语学习的启示[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9 何小菲;;“杂交性”策略在跨文化符码中的运用及受众的解读——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案例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10 霍楷;;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法的研究与应用[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曹磊;翻译的修辞符号视角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龙翔;中国英语学习者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蕾;中国高水平EFL学习者语言研究:程式语和语言创造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龙金顺;英语写作修辞的符号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菲;现代包装设计中仿生设计的应用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王党荣;室内外空间环境的融合与统一[D];河北大学;2009年
3 曹艺;论汉字体设计中的“形”与“态”之美[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陈哲;中国传统纹饰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5 王孙琳;徽派建筑中吉祥文化及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6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吴艺彬;俄语三价动词的语义配价与句法模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董鸣;丝网版画的印痕魅力[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利;王红波;;纳西东巴文化对包装设计的启示[J];包装工程;2011年02期
2 赵之昂;论肤觉经验与审美创造性[J];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3 张静;海德格尔对雕塑空间的思考——论相关的雕塑空间理论及艺术实践[J];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曹晖;修文举;;企业形象策划战略的内涵与现实意义[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5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莫光华;;色彩学[J];中国书画;2004年06期
6 奥克维克,斯丁森,威格,坡恩,卡伊顿,芷子;艺术基础(11)[J];世界美术;1999年03期
7 李晓林;福柯的“生存美学”[J];文史哲;2003年05期
8 刘恒健;美学的三维视界─—兼论美学体系的建构[J];文史哲;1994年05期
9 曹晖;谷鹏飞;;视觉形式概说[J];文艺评论;2006年01期
10 曹晖;;VI-视觉识别设计的美学形式与特征[J];文艺评论;2006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曹亚辉;苏珊-朗格的艺术形式观[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郭淑敏;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论苏珊·朗格之艺术新界定[D];河北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海涛;;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批评家——文化批评随笔之八[J];艺术广角;2011年02期
2 曹山柯;都是为了追寻文本的意义踪迹——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文论思想比较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3 昂智慧;“文学科学”的弊端——论保尔·德曼对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批评[J];外国文学;2005年02期
4 邓时忠;结构主义小说与结构主义[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5 赵军;略谈结构主义与文学批评[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6 杨红旗;;结构主义从语言学到文学批评——论理论的文学化[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付永超;秦莹;;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例析[J];网络财富;2009年12期
8 王强;尹悦;;论图形符号的隐喻性特征[J];包装工程;2008年09期
9 李建盛;结构主义语言学与文学批评的转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10 张建刚;“情节”略论[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李龙;陈粤;;美学和意识形态的虚妄——浅谈保罗·德曼的“文学性”理论[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2 王本朝;;论艺术的商品化与商品的艺术化[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3 胡疆锋;;西风东渐30年——西方文论与新时期中国文论建设[A];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张伟;;关于艺术理论的理论反思[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5 郭跃辉;;新时期外来文论教材对我国文学理论观念的影响[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太胜;结构主义批评在中国[N];文艺报;2000年
2 南帆;“学院派”批评又有什么错?[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解放军艺术学院 张婷婷;历史的巧合与误读[N];社会科学报;2006年
4 周启超;略论现代斯拉夫文论研究的基本旨趣[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5 采写 本报记者 黄玮;放大历史和文化的眼光[N];解放日报;2010年
6 张炯;评《文学理论向度研究》[N];文艺报;2009年
7 吴元迈;走辩证整合研究之路[N];文艺报;2000年
8 刘庆璋 祖国颂 李晓宁 胡明贵 沈玉梅 莫立民;“文化诗学”研究论文集萃[N];文艺报;2004年
9 ;20世纪的俄罗斯造型艺术[N];中俄经贸时报;2008年
10 吴晓都;文学性:文论研究的核心追问[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建国;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雅各布森诗学[D];南京大学;2011年
2 夏秀;原型理论与文学活动[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谢龙新;文学叙事与言语行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肖翠云;行走在文本与文化之间[D];苏州大学;2006年
6 杨东篱;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观念与通俗文化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杜明业;詹姆逊的文学形式理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8 蒋向艳;向着中西文化“第三元”的自觉探寻[D];复旦大学;2005年
9 张波;美国艺术教育思想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樊柯;走向文化社会学[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华杰;从解构主义视角看林译《黑奴吁天录》[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汤林;互文性[D];武汉大学;2005年
3 宋学清;艰难跋涉的“文学性”[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邓军;热奈特互文性理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5 郑一舟;走在结构的边缘岔道上:秩序与冒险的永恒斗争[D];四川大学;2007年
6 张丽;论平面设计中的图形符号及教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曹元华;西方结构主义叙述学的嬗变及特征[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曾喜云;论詹姆逊对结构主义的阐述[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娟;图形符号的文化特征认知[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10 孙之轩;论戈德曼的结构文学观[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3828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38284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