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空间点的符号功能
[Abstract]:The space point of fiction is the source point of novelist's creation and the center point around which the work is carried out. Coinciding with the attention of Bakhtin's space-time body to the expression of novel space and the emphasis on text space of Tartu-Moscow semiotics party, Henry James's viewpoint theory and practice of fiction, As well as George Eliot in his novel plot construction in the use of a single perspective organic perspective acronym, focusing on the use of novel space skills, not only effectively serve for the author's creative ideas. And it also highlights the nonlinear structure of the novel narrative, so that the space of the novel has been significantly strengthened.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优势学科代码20110101)的科研成果
【分类号】:I0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康澄;;洛特曼的文化时空观[J];俄罗斯文艺;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璨;;“火星文”的非语言特征[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郭松;;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互文性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陈莹莹;;《沐浴在阳光中》:对话与狂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4 夏薇;;浅析重庆方言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2期
5 苏宁;;多维叙事视角与人生反思——从叙事视角谈王蒙的《杂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4期
6 周述波;;革命时代的女性悖论与多声表达——试论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的复调叙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7 龚婷;;僭越与颠覆——狂欢化理论视野中的《超级女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8 焦红燕;;浅析库切《伊丽莎白·科斯泰勒:八堂课》的复调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9 颜井春;;罪与救赎——由《卡拉马佐夫兄弟》浅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圣经情结[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10 陈进;;论许辉小说的空间叙事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徐放鸣;张儒雅;;地方审美文化研究:一个亟待重视的美学领域[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文丽;;邓小平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政治话语的形成——对《邓小平文选》第2卷的重新解读[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3 郭华;;从“就近入学”到“初中建设工程”——关于北京市初中阶段教育均衡发展的几点思考[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4 刘可铄;;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二次改革:“公共新闻”——有节制的多元对话[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5 蓝若宇;;我们都是“恶搞者”:从文化的身份认同看恶搞[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徐放鸣;张儒雅;;地方审美文化研究:一个亟待重视的美学领域[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徐巍;;中国当代小说中的复调创作[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8 李红春;;私人领域的内在悖论及其审美化解决——兼论“日常生活审美化”必然性与必要性[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3 华金余;从赵树理到赵本山[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美芸;诗学与政治:聂绀弩思想与创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袁瑾;绍兴舜王巡会会货表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高亚斌;藏族当代汉语诗歌:本土经验的现代表达[D];兰州大学;2011年
7 贺夏蓉;多重视角下的女书及女书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贵禄;高地上的文学神话[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丛琳;生命向着诗性敞开[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10 鲁美妍;当代知识分子小说60年的发展历程和文学价值综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柏久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与中美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符熠;生——梦——死:尤金·奥尼尔艺术世界的狂欢化特征[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涛;现代与传统的交织[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韩爱丽;论汪曾祺小说的诗性美[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梁昱;从“五要素”角度看《明朝那些事儿》[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庞红蕊;节庆祭祀与替罪羊之死[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年
7 李靖;卜立德英译中国散文中的“自我”重建[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牙运豪;试论许地山小说的话语形态与审美[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贺进;沉重的叙事与意义的探寻[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缪慧;在历史与现实之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萌枝;;艾略特的《荒原》与卞之琳的《几个人》[J];文学教育(上);2008年12期
2 ;卷首[J];创作评谭;2009年06期
3 罗务恒;批评的位置——评当代西方批评学的批评本体论研究[J];外国文学;1986年10期
4 千华;抒情:主观与客观[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5 耿幼壮;早期现代主义的孤独——詹姆斯·惠斯勒和19世纪欧洲文化问题[J];美术观察;2000年02期
6 温彤;;互文性理论与文学翻译批评研究[J];作家;2009年10期
7 温潘亚;文学史的“同存结构”与“外部权威”——艾略特批评理论中的文学史意识[J];文艺研究;2004年04期
8 王竹;;詹姆斯·默多克被苏富比提名做董事[J];艺术与投资;2010年04期
9 叶世祥;;论 T·S·艾略特的“情感逃避说”[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02期
10 董洪川;;赵萝蕤与《荒原》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J];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剑男访谈录[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金春笙;;论译诗神似——管窥丁尼生《鹰》的两篇译文[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3 蒋红艳;徐晓杰;;修辞性叙事理论框架中交流模式研究[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保平;诗歌对翻译的拒绝性[N];辽宁日报;2007年
2 李建军;文学批评的绝对命令[N];文艺报;2007年
3 余向阳;拾起诗歌的亮丽与尊严[N];人民法院报;2003年
4 李洱;作家与传统[N];中华读书报;2011年
5 傅浩;汉译乔伊斯诗歌[N];中华读书报;2008年
6 郭宏安;批评的使命[N];北京日报;2004年
7 希利斯·米勒(美国) 国荣 译;论文学的权威性[N];文艺报;2001年
8 钱志富;诗歌的可译性[N];文艺报;2005年
9 袁跃兴;强调技术就是在炮制“文学通人”[N];中国教育报;2007年
10 辛华;5000万美元油画名作被指赝品[N];经济参考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徐立钱;穆旦与英国现代主义诗歌[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2 臧运峰;新批评反讽及其现代神话[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尚必武;詹姆斯费伦的修辞性叙事理论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4 杨富波;莫瑞·克里格与新批评[D];吉林大学;2010年
5 俞晓霞;精神契合与文化对话[D];复旦大学;2012年
6 邵维维;隐喻与反讽的诗学[D];吉林大学;2013年
7 艾洁;哈罗德·布鲁姆文学批评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周静;新感受力四重奏[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沛;王国维“无我之境”说与艾略特“非个人化”论之比较[D];西北大学;2003年
2 李慧;“叙事作为修辞”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彩云;“新批评”的历史性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4 陈峥;叶燮与艾略特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王委艳;修辞叙事学研究初探[D];兰州大学;2007年
6 王素音;“非个人化”创作理论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7 亓艳波;论福柯的生存美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孙佳兵;主体的放逐:福柯文学思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9 赵渭绒;因陀罗之网:互文性与文学空间[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周蓉;文学名著重译初探[D];浙江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945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394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