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比较文学视野中的诗学理论建构——兼论朱光潜《诗论》的独创性

发布时间:2018-12-28 18:44
【摘要】:朱光潜先生不仅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同时也对中国比较文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诗学理论著作《诗论》有意识地借鉴比较文学的方法,并在比较文学的视野中对中西诗学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比较,对诗歌中的许多重要艺术现象进行了阐释,为中国新诗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意见。另外,《诗论》严密的逻辑结构和思维的超越意识也是非常突出的,具有了现代批评的特征。从这些角度来衡量,《诗论》在中国现代诗歌批评史上的开创意义是不应被低估和漠视的。
[Abstract]:Zhu Guangqian is not only a famous esthetician and literary theorist in 20 ~ (th) century, but also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Chines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His poetics works "Poetics" consciously draws on the methods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makes a deep and systematic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oe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explains many important artistic phenomena in poetry. It provides valuable advi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new poetry. In addition, the strict logical structure and the transcendental consciousness of thinking are also very prominent and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criticism. Judging from these angles, the pioneering significance of Poetic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odern poetry criticism should not be underestimated and ignored.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多维文化视域下的京派文学研究”(项目编号:10YJA751086)资助
【分类号】:I0-0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岑琳;朱浩;;沈从文文学批评的禅学意蕴[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江守义;“艺术一人生”的传记批评──论李长之的批评实践[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3 李春;龙佳兰;;启蒙情怀下的成仿吾早期文艺批评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4 原丽敏;;功用与审美——论梁启超与王国维之文艺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5 王慧君;;论沈从文感性文学批评中的家园意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6 李亮;;王国维美学思想的现代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7 赵晓红;;沈从文论“海派”[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8 孟祥莲;;茅盾与社会历史批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1期

9 李鹏慧;;批评的文体和文体的批评——论沈从文文学批评的特征[J];安康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10 向诤;;试论周作人散文理论与晚明小品文的渊源[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陆克寒;;瞿秋白文艺思想的构成要素与内在理路[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一辑)[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绍怀;中国鲁迅《野草》研究史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宁;一体与异质[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5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6 崔瑛祜;左翼文学论争中的茅盾(1928-1937)[D];北京大学;2011年

7 朱维;王国维文学批评的接受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波;中国电影批评中的话语权威与身份建构(1937-1949)[D];上海大学;2011年

9 孟晖;“传记式批评”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胡明贵;自由主义思潮与新文学现代性品格[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佳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进;京派小说的梦幻抒写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徐春;1940年代周扬、冯雪峰对《讲话》阐释的差异性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4 范海霞;巴金与李健吾通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许金花;启蒙与革命的合力之下[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吴婷婷;解放与束缚[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廖静爱;用艺术为心灵加“油”[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江丹;新世纪辽宁青年作家小说创作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9 林煦;从王国维到王元化[D];西北大学;2011年

10 刘娜;论李健吾“咀华式”文学批评风格[D];河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金梅;;论90年代前期乐黛云的比较诗学视野——以《世界诗学大辞典》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张金梅;;论九十年代前期乐黛云的比较诗学视野——以《世界诗学大辞典》为例[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王俊莎;;留学与季羡林的比较文学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年09期

4 杨洪承;;借鉴·探寻·建构——关于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理论基点的思考[J];学习与探索;1989年06期

5 何庆机;;比较文学研究的“第三空间”:一个立场与三种“他者”[J];世界文学评论;2007年01期

6 裘倩倩;;跨越的不仅是语言——试论文学与政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7 秋敏 ,陈郁;强化跨学科、跨时代研究——浙江师大比较文学研究中心成立暨首届学术讨论会侧记[J];浙江社会科学;1993年01期

8 钱念孙;“没有道德目的而有道德影响”──评朱光潜早期文艺功利观[J];文学评论;1996年03期

9 叶仁雄;刘舸;;与世界文化多元性共存——《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丛书》首发式暨学术座谈会综述[J];外国文学动态;2003年02期

10 吴家荣;刘萍;;论新时期比较文学教材的发展[J];中外文化与文论;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健;;征服与遁逃——朱光潜喜剧美学思想初论[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2 钟名诚;;朱光潜比较研究的原则[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4 王宁;;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国际背景、研究现状及未来走向[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5 黄幼岚;;对曹禺、奥尼尔戏剧的比较文学研究综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邹岳奇访谈录[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田禾访谈录[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费小平;;《翻译研究与杰出的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学者资源的阅读:译介学研究的文本化途径》[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第6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翻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胡经之;;超越古典[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汪介之;;有关比较文学学科定位的两个问题[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吕超;跨学科成比较文学研究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记者 姜小玲;“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文库”出版[N];解放日报;2011年

3 周玉宁;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文库在上海出版[N];文艺报;2011年

4 孟昭毅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研究重返文学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 叶舒宪;季羡林的比较文学研究[N];光明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刘茜;多元文化中的文学对话[N];中国文化报;2008年

7 王攸欣;怎样作学术批评?[N];中华读书报;2003年

8 高青;新视野中的比较文学研究[N];光明日报;2006年

9 肖鹰;学者的命运:坦诚面对学术批评[N];中华读书报;2004年

10 宿玉村;张力与差异中的互动:建构两岸多元对话的比较文学学术网络[N];中华读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薛雯;人生美学的创构[D];苏州大学;2003年

2 文治芳;论乐黛云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D];山东大学;2009年

3 陈晓娟;意境:艺术之为艺术[D];东南大学;2005年

4 何建良;“艺术终结论”批判[D];浙江大学;2008年

5 孙云宽;西方悲剧理论视野中的黑格尔悲剧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秦春;中国文学教育历史轨迹及价值反思[D];苏州大学;2009年

7 李秀丽;透过文学进行文化和政治批评[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8 陈立华;用戏剧感知生命[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芬芬;[D];北京大学;2005年

2 陈恒;朱光潜“人生的艺术化”理论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3 杜安;王国维、朱光潜悲剧理论之审辨[D];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

4 杨文光;朱光潜、杜威文艺美学观比较[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赵越;朱光潜美学思想述评[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妍;折衷而论 从心而语[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静;朱光潜审美筋肉理论及其延伸思考[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董国俊;20世纪初中西现代小说中的自我[D];兰州大学;2007年

9 刘松燕;杨周翰先生学术成就述评[D];吉林大学;2007年

10 杨慧娟;乐黛云与中国比较文学[D];郑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3942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3942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4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