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艺学学科知识生产与知识形态的建构
[Abstract]:The study of knowledge form caused by the crisis of this discipline and knowledge originates from discourse consciousness. The knowledge form of literature and art is a general term of social action effect, which is a system of theory and concept and a result of discipline practice of a particular humanities subject, which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theory and critical practice. Its connotation also includes the prescriptions of knowledge genealogy, knowledge totality, aesthetic practice and subject intelligence style. The setting of problem domain of knowledge form includes the deepening of subject epistemology, the pursuit of axiology, and the explanation of causality of action meaning. The knowledge form of literature and ar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roblem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Knowledge production determines the overall appearance of knowledge form, and the knowledge form in a specific period also aff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production, habit and production environment. The two have a profound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Therefore, as a science of literary theory and literary practice, literature and art is a historical and localized discipline of rational cognition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social existence of perceptual practice. Fundamentally speaking, it is the rational presentation and historical condensation, inheritance and deepening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which is the study of social ideology with historical function of aesthetic existence. In the socialized construction of the field of knowledge, intellectuals, with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wisdom activities, present the aesthetic sense of history (time) in the change of cultural space.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咸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基金】: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空间文化转向下的文艺学知识生产问题研究”(12J066)
【分类号】:I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程正民;;文化多样性与20世纪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的多种形态[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苏宏斌;;世界的复魅:试论审美经验的生态学转向[J];江海学刊;2006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刘啸霆;[N];光明日报;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学文;“文学理论学”构建刍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陈诚;;问题意识·科学方法·反思精神——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1978—2008)》[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董学文;;“实践存在论”美学何以可能[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金永兵;邓韵娜;;新时期30年我国文学理论流派的萌芽与雏形[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唐文吉;;“研究的研究”的形态与限度——评余三定《新时期学术发展的回瞻》并作引申[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6 陈诚;;范畴·谱系·历史——评董学文主编《西方文学理论史》[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李万武;;为一门新学科的诞生击掌——评董学文著《文学理论学导论》[J];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张永刚;对文学理论研究对象的再认识[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9 孙洁;;《文艺学方法论》复旦版述评[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10 李树榕,孙耀华;理论理想主义者的现实开拓——评董学文教授的治学风格[J];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龙潜;高迎刚;;“文学理论学”的生成逻辑及其现实意义[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2 张永刚;王炜;;文学: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性构成——关于文学本质界定的一种思考[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3 金永兵;;近30年我国文学理论的拓展[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4 冯巍;;文学理论:作为研究对象[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5 陈诚;;文艺学“当代形态”的理论设想与建构[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6 李龙;;文学理论的“问题性”:语境和方法[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7 陈诚;;30年来文学本体论研究的进展与问题[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8 兰善兴;;关于新时期文学理论教材若干问题的分析[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9 杨伯特;;近30年文学理论的“他者化”及其产生的问题[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10 杜吉刚;;反思要素的缺失——中国现代性文论建构中的艾布拉姆斯问题[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畅;环境与焦虑:生态视野中的罗斯金[D];浙江大学;2010年
2 高迎刚;马一浮诗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3 李兆前;范式转换: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炜;伊格尔顿的解构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5 张海燕;牟宗三美学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6 孙晓霞;从混沌到有序[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7 李琳;中国佛教的生态审美智慧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黄崇超;从与文化、艺术关系的演进看中国文学理论建构[D];山东大学;2010年
9 王刚;社会学视野下的新时期文艺学知识生产[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文华;涌现视角的企业家机会的生成机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睿臻;“诗史”说理论特征浅探[D];兰州大学;2011年
2 铁英;新世纪蒙古文小说批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3 闫听;文学理论中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阳;新时期《文学理论》教材编写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5 鲁飞;并置与矛盾性[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亚丽;日常生活审美化及相关文艺学问题[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胡涛;20世纪90年代文学批评转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秦志敏;论争与启示[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郭敏;隐蔽的成规[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朴成日;梁晓声创作风格研究[D];延边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纲纪;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与阐释的三种基本形态[J];文艺研究;2001年01期
2 曾繁仁;试论生态美学[J];文艺研究;2002年05期
3 仪平策;从现代人类学范式看生态美学研究[J];学术月刊;200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刚;;场域理论与新时期文艺学知识生产问题的反思性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2 李西建;消费时代与文艺学研究的问题性[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陶东风;;略论本质主义知识论和权威主义政治之关系——回应支宇、吴炫教授[J];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06期
4 张首映;文艺学构架论[J];文艺研究;1987年04期
5 欧阳友权;聂庆璞;;文艺学的理论回眸与学科拓展——新时期文学理论的回顾与展望会议综述[J];理论与创作;2006年01期
6 朱国华;;转智成识:论文艺学的逻辑出发点[J];文艺争鸣;2008年05期
7 刘宁;当代苏联美学和文艺学的方法论问题[J];文艺研究;1984年02期
8 李欣复;信息论·思维学·文艺学——关于文艺方法论讨论的一点意见[J];当代文坛;1986年01期
9 张玉能;反映论、创造论与文艺学的建构[J];学术月刊;1994年09期
10 ;文艺学当代形态论[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岳雯;;文学会走向终结吗?——2004·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文艺学会专场综述[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李益荪;;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复归”[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3 毛庆耆;;关于文艺学概念涵义问题的讨论[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4 毛庆其;谭志图;;论社会主义文艺学学科建设[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5 李衍柱;;马克思主义人论和文艺学[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黄力之;;艺术本质论: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不同尝试——普列汉诺夫和卢卡契的比较研究[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徐亮;;论文学时代的文艺学[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徐汝霖;;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借鉴性的思考[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曾庆元;;对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建设的回顾与反思[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许明;;作为科学的文艺学是否可能[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邵宏;文艺学与比较文艺学[N];文艺报;2001年
2 王 沁;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研究[N];学习时报;2005年
3 胡经之;文艺学多些对话好[N];中华读书报;2002年
4 程正民;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的多种形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5 周雪梅;继承与拓展[N];中国艺术报;2003年
6 ;高扬新人文精神的旗帜[N];社会科学报;2002年
7 田欢;文艺学应对全球化语境[N];社会科学报;2004年
8 徐珂;文艺学理论边界不能无限扩大[N];中国艺术报;2006年
9 苏州大学 鲁枢元;“为学日益,,为道日损”[N];社会科学报;2005年
10 古风;厘清当前文艺学学科观念[N];文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刚;社会学视野下的新时期文艺学知识生产[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陆敏;文艺学视野中的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分层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3 王建刚;政治形态文艺学[D];浙江大学;2007年
4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徐亮;文学理性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6 姜英;网络文学的价值[D];四川大学;2003年
7 何志钧;文艺消费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时宏宇;宗白华艺术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胜利;“陌生化”理论及其文艺学意义[D];西北大学;2004年
2 王元兵;近30年“文艺美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刘桂霞;文艺美学园地的拓荒者[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4 梁静;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5 杨正华;中国文艺美学学科的生成背景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程圃芳;文艺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现代创新[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7 张丽青;政治视角构成一切阅读和阐释的绝对视域[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8 权晶;体系 精神 方法[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9 严波;大众文化:重建中国文艺学的新思路[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滕家峰;日常生活审美化思潮述评[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3965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396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