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中的对话机制与科际阐发——读《越界与融通:跨文化视野中的文学跨学科研究》
[Abstract]:The cross-disciplinary study of positiv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has made many important achievements since the new era. However, because of its particularity and complexity, it also encountered unprecedented difficulties and unavoidable problems. With this in mind, he Yunbo, Zhang Xu and others co-authored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Project "Crossing and blending: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 an effort to make a breakthrough in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cross-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thus made a lot of valuable attempts.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分类号】:I0-0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贤林;;汉学视野中的桐城义法——以钱大昕批评方苞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李丽英;;方苞“义法”说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3 李妍;;1994年—2007年谢榛研究述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4 汪贵;;浅论庄子的寓言特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5 汪银根;;姚鼐“阳刚阴柔”说探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2期
6 夏艳彬;;试论李白诗歌的清、真理念[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1期
7 梅向东;;“因声求气”:桐城派的诵读之学[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1期
8 张永葳;;稗史文心——论明末清初白话小说的“文章化”现象[J];北方论丛;2009年05期
9 殷相印;;汉语修辞观与儒家文化[J];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10 李燕;近五十年来沈约文学思想研究评述[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3 赵阳;清代中期扬州学派文学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4 朱秀敏;建安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白静;焦z阉枷胙芯縖D];北京大学;2011年
6 甘生统;皎然诗学渊源考论[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何旺生;郭绍虞中国诗学批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良;论诗绝句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陈晓红;方东树诗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孙兴义;清代《诗经》阐释的诗学问题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祥勇;中国古代象喻批评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龚莹莹;虞山派诗人冯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徐彦峰;“权力的合理架构”:论中国封建社会的君臣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潘高峰;论苏轼散文理论的继承与创新[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顺中;论王国维的诗学观[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洪军;陆机诗歌情感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纪敏;谁持彩练当空舞,灿烂清词两奇葩[D];南昌大学;2010年
8 王凤雪;徐渭的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蒋郭晶;辛文房《唐才子传》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梅;李开先诗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亨利·H.H.雷马克;耿强;;比较文学的起源、演化及跨学科研究[J];中国比较文学;2009年03期
2 王立民;;系统论、比较文学和文学——浅析比较文学的跨学科性[J];新世纪论丛;2006年02期
3 夏景;教材编写与学术创新——兼与王向远教授商榷[J];中国比较文学;2003年03期
4 黎跃进;学科意识的前沿性与开放性──评《新编比较文学教程》的文化视点[J];中国比较文学;1998年04期
5 陈鉗;加强学科理论的研究和探讨[J];中国比较文学;1998年01期
6 费书东;多层面多向度的原创性思考——读王向远教授《比较文学学科新论》[J];中国比较文学;2003年03期
7 刘介民;世纪之交的文化挑战──记“97广东省比较文学研讨会”[J];中国比较文学;1998年02期
8 孙明鹤;;试论跨学科研究的目的性问题[J];学周刊;2011年21期
9 李红叶;从《文艺心理阐释》看文学和心理学的跨学科研究[J];娄底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10 吕伟民;比较文学“文学性”问题浅谈[J];中州学刊;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乐黛云;;二十一世纪比较文学发展的趋势[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2 李星颐;;比较文学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刍议[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9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庄文泉;;以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学为平台,多样性进行爱国主义教育[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第十二届科学论文研讨会专辑论文集[C];2004年
4 王绍平;;比较文学的跨文化研究方法[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王玉珏;;论译者主体性在典故翻译中的体现——比较文学视角[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钟名诚;;朱光潜比较研究的原则[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张志忠;;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评《福克纳与莫言比较研究》[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8 ;邹岳奇访谈录[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姚文放;;文化在文学领域中的表达——巴赫金的启示[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10 王应云;唐建初;;汉语格律诗英译方法论[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程玉梅;比较文学的昨日与今天[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吴高泉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文学跨社会学研究的可能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浙江工业大学 刘圣鹏;比较文学:比什么?不比什么?[N];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谢天振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冲击与拓展:翻译研究和比较文学的关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姚斐菲;告别“比较文学危机论”[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6 小白;恢复对文学表达生命感受的信心[N];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郝岚;反思·辨析·前瞻[N];中国文化报;2011年
8 实习记者 青羽;从书本到田野:实现学科的视阈融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钱志富;互赏机制的建立[N];文艺报;2008年
10 杨乃乔;比较文学中的文化研究[N];人民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杨;中韩近代新小说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吕超;比较文学视域下的城市异托邦[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3 张曼;文化主体意识与文学关系个性化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樊星;影响·契合·创造[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5 徐立钱;穆旦与英国现代主义诗歌[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6 庞希云;“人心自悟”与“灵魂拯救”[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7 谢志超;爱默生、梭罗对《四书》的接受[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岩;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现代化中国想象[D];北京大学;2008年
9 陈志杰;文言在外汉翻译中的适用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10 高天;中西古典文献中的战争叙事[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晶晶;克莱门茨《大学比较文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杨会;中学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比较文学理论的运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任孝霞;比较文学辨“异”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4 张一弛;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生命意志的主题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5 康萨依;比较文学潮流运动的历史[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韩冰;从文化角度比较研究艾伦·坡哥特小说与蒲松龄志怪小说[D];内蒙古大学;2007年
7 商益措;从比较文学角度试论翻译得失问题[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8 徐玲;《左传》与希罗多德《历史》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9 赵娟娟;翻译研究的比较文学视角[D];山东大学;2009年
10 田宝梅;德莱塞的《金融家》与朱秀海的《乔家大院》商业伦理比较[D];山西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231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423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