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试论文学审美中理解的整体性

发布时间:2019-02-16 16:30
【摘要】: 文学审美是指读者对文学作品进行的鉴赏活动,它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享受活动。在这一精神活动中,作为审美主体的读者通过发挥想象力,调动自己的人性去感受、体验文学作品所创设的艺术形象。要做到把握作品的艺术形象,审美主体必须以自己的思考方式和理性判断能力,对文学作品所蕴涵的内在意蕴作较深层次的理解,并得到审美享受,这一过程就是审美理解的过程。优秀的文学作品在诞生之时就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的情象体系,是一个充满生气的活的整体;合格的审美主体(读者)也是一个活的整体,具有较完整的审美意识系统,所以在文学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能在头脑中建构较完整的审美意识系统去感应作品完整的审美意象系统,从而达到整体性审美理解。这不仅能较全面地把握文学作品的内在意蕴,而且能促进审美主体自身完整性的塑造。
[Abstract]:Literary aesthetics refers to readers' appreciation of literary works, which is a special spiritual enjoyment activity. In this spiritual activity, readers, as aesthetic subjects, exert their imagination, mobilize their humanity to feel and experience the artistic images created by literary works. In order to grasp the artistic image of the work, the aesthetic subject must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herent meaning of the literary works and enjoy the aesthetic enjoyment by his own thinking style and rational judgment ability. This process is the process of aesthetic understanding. At the time of its birth, excellent literary works are a whole system of emotion and image and a living whole full of life. The qualified aesthetic subject (reader) is also a living whole with a relatively complet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system, so in literary aesthetic activities, The aesthetic subject can construct a relatively complet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system in the mind to sense the complete aesthetic image system of the work, so as to achieve the overall aesthetic understanding. This can not only comprehensively grasp the inner meaning of literary works, but also promote the shaping of the aesthetic subject's own integrity.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0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春元;;《聊斋志异》中的善恶报应作品散论(续)[J];蒲松龄研究;2006年03期

2 樊庆彦;;论《聊斋志异》的娱乐功能[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3 张丰君;;论《聊斋志异》的情节艺术[J];蒲松龄研究;2011年03期

4 刘毓秀;;浅谈舞蹈艺术的综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5 刘杰;;论《格萨尔》与《诗经》周民族史诗中的英雄救济主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6 董龙昌;;苏格拉底“美在效用说”新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7 沃利青;;“移情”论与“意境”说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8 汤奇学,陈宝云;“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9 王永茂;论鲁迅的进化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10 洪永稳;简析康德美学中审美与人的自由[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向荣;;被低估的大师与外省文学的身份认同——兼论文学的地缘政治学[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2 阎嘉;;戴维·哈维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传统[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3 张劲松;;晴雯双重人格探微——亦主亦奴的文化悲剧[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肖国栋;;论《野草》的悖论心理结构[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任岩;;甘肃安多藏族民居装饰图纹的构成形式[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6 杨春鼎;;形象思维的基本形式——意象[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7 杨春鼎;;形象思维研究与新的科技革命和教育革命——纪念钱学森倡导思维科学研究三十年[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8 杨春鼎;;形象思维研究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意义[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9 吴克明;;网络文化的政治哲学审视[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10 刘晴;;论人物纪念馆的人文精神[A];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纯辉;司法判决书可接受性的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8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跃华;对人与社会的批判与拷问[D];河北大学;2007年

2 王党荣;室内外空间环境的融合与统一[D];河北大学;2009年

3 曹艺;论汉字体设计中的“形”与“态”之美[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陈哲;中国传统纹饰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5 董鸣;丝网版画的印痕魅力[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婧;从西方绘画中的“丰满”女性形象看艺术夸张[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郑新新;现代书籍设计中材料运用的新趋向[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园园;论戴望舒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接受[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246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4246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c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