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空间:文学空间叙事研究的前提
[Abstract]:Since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there has been a "space turn" in the western theoretical circle, which coincides with the fact that the spatial dimension of literary narration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the narratology circle. How to understand space is the premise of developing space narrative research, and it is also a problem that needs further combing. Three aspect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understanding space: first,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connotation and development context of spatial meaning in history, which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understanding space. Second, understanding the highlight of space-space, the multi-dimensional and complexity of spatial meaning, and transcending the dualistic oppos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turn" are the key points of understanding space. Third, grasp the meaning of space at the level of literary narration, which is the foothold of understanding space. Literary narrative space is an imaginative and artistic space constructed by authors, readers and texts. It is not only the space form of expression level, but also the concrete space of content level.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基金】:宁波市哲学社会规划课题“理解空间:文学空间叙事研究的前提”(G12—ZX21)的最终成果
【分类号】:I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龙迪勇;空间形式:现代小说的叙事结构[J];思想战线;2005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明;;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与大众文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张晶;;文艺美学的当代建构及其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徐晓燕;;城市社区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2期
4 叶永胜;;系列组合体长篇叙事结构体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王生坤;薛婷婷;;“过渡型社区”的概念、生成因素与存在的困境[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吴君;;论《玉杯》文本叙事空间的建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0期
7 罗宁;;中国当代行为艺术的美学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8 蔡娜;;《乞力马扎罗山的雪》的空间形式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9 谭蓓蓓;;海明威作品中的地域空间意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10 米东海;;中国古典文化的发展的消费趋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璇;;上海市中产阶层化文化影响下的空间重构[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周宇;;城市转型下创意产业空间的生产——以上海市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周晓;洪亮平;;“再城镇化背景”下城市更新创新方法初探——基于广东省“三旧改造”规划的辩证思考[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刘代云;李健;吕娟;;市场经济下城市设计空间塑造的内在理性探讨[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黄顺铭;;“偷拍”与“疯狂”:一种病理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6 刘敬华;周怡;;城乡文化传播的空间建构:身体媒介行为的发生机制——“反右”与“知青”题材文学文本的传播学解读[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7 陈钢;;公共领域型变的传播学观照[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8 杨璐;;家园·国族·大同——2008年几台大型电视综艺晚会整合功能探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刘凡;;越界与异质空间[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10 赵子昂;;论文学“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以拉康主义的精神分析学为基础[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吕敏宏;手中放飞的风筝[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9 黄庐进;转型时期中国中产阶层消费行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胡慧华;符号化:当代消费社会批判的一个维度[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于洋;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当代中国城市成长管理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玉凤;上海房地产广告平面媒体的理想自我策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耿蕾;后现代音乐思潮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李慧;空间变迁与环境行为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王君;论詹姆逊的全球化文化思想[D];湘潭大学;2010年
8 陈琦;大众文化叙事下的媒介公信力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史学荣;小说中空间的叙事功能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许丽;论新时期我国社会历史批评的转型[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龙迪勇;寻找失去的时间——试论叙事的本质[J];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莫聿;家族文化与文学叙事[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2 李祥林;“性别复调”叙事模式及其文学体现[J];新余高专学报;2002年01期
3 马生龙;图画叙事与文学叙事[J];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4 王钢;;小人物刻画·细节叙事·精神拯救——比较视阈下的川端康成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王鹏;;新闻传播学中的文学表现[J];作家;2009年04期
6 张炜;;关于文学叙事中的非逻辑因素[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周全伟;;文学叙事的道德承载[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8 伍茂国;;现代性语境中的文学叙事伦理学[J];北方论丛;2011年03期
9 尚必武;;对叙事本质的探索与追问——评《叙事性的理论化》[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10 王阳;“文史互证”的极限[J];文史哲;199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李春青;;文学的与历史的:对两种叙事方式之关系的思考[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2 黄裳裳;;理解“典型环境”观念的理性基础及多元视角[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3 李春青;;谈谈历史题材创作中的真实性问题[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5年
4 黄裳裳;;理解“典型环境”观念的理性基础及多元视角[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摘要汇编 北京市文艺学会[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蒋红艳;徐晓杰;;修辞性叙事理论框架中交流模式研究[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丁筑兰;文学叙事中的道德重塑[N];文艺报;2011年
2 刘庆璋 祖国颂 李晓宁 胡明贵 沈玉梅 莫立民;“文化诗学”研究论文集萃[N];文艺报;2004年
3 李建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理想主义造就有力量的文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陈晓明;文学已经消失?[N];学习时报;2006年
5 贺绍俊;文学家不应放弃精神担当[N];人民日报;2009年
6 康天军;“法律与文学”研究:可能与意义[N];人民法院报;2005年
7 本月撰稿 杨斌华;专业主义的桎梏[N];文学报;2005年
8 邱明正 王纪人 杨斌华 夏写时 谈瀛洲 王宏图 邓牛顿;关于文学原创力问题的讨论[N];文学报;2005年
9 蔡翔;作为一个话题的“文化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3年
10 刘洋;新世纪文学的“新表现”[N];中华读书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谢龙新;文学叙事与言语行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彭兆荣;仪式谱系:文学人类学的一个视野[D];四川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谷莹;建构“主动进取的自我”[D];河北大学;2009年
2 汪智超;文学叙事中身体的变迁[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章榕榕;欲望的狂欢之舞[D];中南大学;2007年
4 邱晓;历史叙事的文学维度[D];西北大学;2008年
5 成湘丽;对媒介转换中电影和文学关系的透视[D];新疆大学;2004年
6 王洪涛;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D];山东大学;2007年
7 焦晓燕;叙事伦理批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高永;母题理论探析[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9 郭明玉;论叙事动力的流程和类型[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荣吉;论图像文化语境中小说叙事的变化[D];扬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4268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426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