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文化诗学结构:中心、基本点、呼吁

发布时间:2019-05-20 10:23
【摘要】:文化诗学的意义就是要把"内部批评"和"外部批评"结合起来,把结构与历史结合起来,把文本与文化结合起来,加强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历史深度和文化意味,走出一条文学理论的新路来。文学批评必须坚持以审美检验为中心。在分析文学文本的时候,应把文本看成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不能就文本论文本,而要抓住文本的症候,放置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中,以历史文化的视野去细细地分析、解读和评论。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出现的中国的文化诗学,是一个文学理论话语,折射出社会的时代的要求,是对于社会发展平衡的一种呼吁。
[Abstract]: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ultural poetics is to combine the "internal criticism" and the "external criticism", combine the structure with the history, combine the text with the culture, strengthen the historical depth and the cultural meaning of the literary theory and the literary criticism, and get out of a new way of literary theory. Literary criticism must adhere to the aesthetic examination as the center. In the analysis of the text of the literature, the text should be regarded as the temporary product of the history, and the text should not be the subject of the text, but the symptom of the text should be grasped, placed in a specific historical context, and analyzed with the view of the historical culture. The cultural poetics of China, which appeared in the late 1990s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is a literary theory discourse, which reflects the demands of the times of the society and is an appeal for the balance of social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罗钢;;眼睛的符号学取向——王国维“境界说”探源之一[J];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青科;;论文艺的现实主义精神[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2 ;艺术之美 源自内心[J];群文天地;2011年05期

3 ;2010艺术百家年度论文奖(青年)获奖名单[J];艺术百家;2011年04期

4 周丽娜;;“消亡还是涅i谩薄酆诟穸帐踔战崧鄣谋局蔥J];美与时代(下);2011年06期

5 胡介鸣;;情感媒介——走出实验室[J];当代艺术与投资;2011年09期

6 孙振华;当代艺术的社会学转型[J];艺术·生活;2005年03期

7 耿波;;都市扩张与城市英雄主义——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艺术中的审美重构[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刘叙一;顾正阳;;古诗词曲英译中的宫廷服用文化[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庄桂成;;中国文论现代转型中的“苏联”因素[J];当代文坛;2011年04期

10 罗立桂;;文学“大众化”问题的现代性境遇[J];大众文艺;2011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道广;;艺术活动及审美对社会文化基调的影响[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2 吴家荣;;文学批评标准的反思与新论[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3 方锡球;;文学发展机制与重写文学史[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4 长北;;对图像时代审美消解、文化迷失的反思与批判[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5 李进书;;不粘不脱——文学与政治的关系[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6 李龙;陈粤;;美学和意识形态的虚妄——浅谈保罗·德曼的“文学性”理论[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7 蒋国良;;“一唱三叹”的传统审美论钩沉[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8 虞建华;;关于文学作品名称翻译的一些思考[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陈传才;;马克思主义文艺特征论[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郁龙余;;中印味论诗学比较[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晓都;文化诗学:文艺学的新增长点[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2 刘洪一;文化诗学的思想指向[N];中华读书报;2002年

3 李晓林;审美:贵族的特权?[N];文艺报;2004年

4 陈雪虎;审美与文学[N];学习时报;2002年

5 廖全京;真诚——被遗忘的审美前提[N];文艺报;2005年

6 邱家和;上海泓盛主推“抽象审美”专题[N];上海证券报;2007年

7 李庆本;超越审美研究与文化研究[N];学习时报;2001年

8 余岱宗;于细微处呈现精彩[N];文艺报;2006年

9 骆冬青;《文艺之敌》自序[N];文艺报;2006年

10 杨匡汉;面对“新世纪文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辉;批评的文化之路——20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2 何志钧;文艺消费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张海燕;洛特曼的文化符号诗学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文革;文学梦的审美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林若熹;线意志[D];暨南大学;2002年

6 常俊玲;回返审美之源[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施立峻;审美批判与理性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寇鹏程;作为审美范式的古典、浪漫与现代的概念[D];复旦大学;2004年

9 范希春;宋代中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10 艾洁;哈罗德·布鲁姆文学批评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晓青;童庆炳文艺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吴国清;审美的沉沦与超越[D];汕头大学;2005年

3 陈永明;诗歌意象管窥[D];郑州大学;2005年

4 胡安民;艺术格式塔异质同构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5 刘欣;“解放知识”的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朱彦;文学创作与童心[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黄珊珊;色彩与文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8 马静;从文化人类学到文化诗学[D];漳州师范学院;2011年

9 樊文娟;文化诗学和生态批评的文化视角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李波;艺术欣赏中的审美偏差[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24815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4815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e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