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痛:中国当代艺术的蔑视经验——基于霍耐特承认理论的社会病理学分析
[Abstract]:In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survival and life experiences, such as injury, grievance, cynicism, helplessness, anxiety, and so on. From the Hort "recognition theory", these pain-like experiences are related to the "disdain for experience" caused by the main body due to the "Don't be admitted". The "disdain for experience"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has not only the visual and allegory representation of the "A humiliating body of meat.", but also the social meaning of the "deprivation of rights" and the "loss of dignity".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基金】:“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12YJA760044)系列论文
【分类号】:J1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广义;查尔斯;;关于社会主义视觉经验[J];东方艺术;2007年03期
2 彭肜;;崇高悲剧的缩减与衰变——论中国当代美术的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永强;;从人道关怀到多元体验——从罗中立、周春芽的艺术道路看四川画家群创作风格的演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2 马晓艳;李和佳;;和谐社会中爱的承认之维——以霍耐特承认理论为视角[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3 王强;;被让座:公共生活规范的道德困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阎国忠;;从生态学到哲学与美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5 陈进;;论许辉小说的空间叙事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6 杨彦;;论身体在当代语境下的显性表达[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王苏君;;论审美体验的个体心理发生[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9期
8 杨致远;;《金山》的身体叙事[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9 梁国伟;薛永增;;数字家庭影院:计算机与网络技术重构的观众身体空间[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10 聂欣如;;电影之海钓鱼人——德勒兹影像理论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云鹏;;论审美对象的存在形态[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范晓丽;;从“启蒙辩证法”到“为承认而斗争”———谈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转向与哲学基础嬗变的双重逻辑[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孔繁斌;;民主治理研究:一个承认政治的框架[A];首届青年中国公共行政学者论坛:反思中国公共行政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邢莉;;蒙古族那达慕的人文精神[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5 杨沐;;时空的新内涵界定[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6 韩震;;全球化时代的华侨华人文化认同的特点[A];人学论丛:第九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2007)[C];2007年
7 张再林;燕连福;;从经验到体验:现代西方哲学的彻底经验主义转向[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杨春时;;中西主体间性美学的互补:审美同情说与审美理解说[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夏婉云;;鸾生与变身——论唐捐诗生发的时空[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孟伟;;生成知觉:知觉二元论的新破解[A];第八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5 董秀丽;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9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丁可;艺舟双辑:理性与直觉[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刘永利;当下男性服饰的审美转向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张正华;手·火·语言—元工具论[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刘云云;宇宙·晶体·诗意[D];江南大学;2010年
5 倪秀维;当代少数民族女性诗歌创作中的女性主义影响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0年
6 赵苏玮;感觉与想象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芳;网络表情符号的数字化程式创造及其审美接受[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8 张雨;基于动作捕捉的虚拟运动与用户身体自然性表达[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9 梁莎;杜夫海纳美学探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闵锐;殊途异归的大众艺术[D];四川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罗中立;《我的父亲》的作者的来信[J];美术;1981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河清;;“中国当代艺术审美理想和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笔谈讨论(56)——“中国当代艺术”是中国制造的西方艺术(《艺术的阴谋》第八章)[J];美术;2006年01期
2 李峰;;中国当代艺术之收藏——兼及2006春中国油画拍卖回顾[J];东方艺术;2006年13期
3 陈荣义;;转身看见美丽——盘点2006中国当代艺术[J];艺术评论;2006年12期
4 夏季风;;一本吃着碗里盯住锅里的杂志 明年开始《艺术与投资》一刊分两册[J];艺术与投资;2006年12期
5 张哲;苏海平;;当代艺术收藏 昂贵的热情[J];中国电子商务;2007年03期
6 潘欣信;;潮流至上 中国当代艺术何以春风得意[J];大美术;2007年05期
7 王葳;;亚洲当代艺术新视点——写在上海国际当代艺术展后[J];东方艺术;2007年19期
8 周文翰;Lois Greenfield;;当“新潮”成为“经典” 85新潮——中国第一次当代艺术运动[J];明日风尚(生活态度);2007年12期
9 乐妍;;管艺 着迷当代艺术[J];华人世界;2008年02期
10 本刊编辑部;;中国·面向现实——“面向现实:中国当代艺术选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J];美术之友;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凡;;长不大的青春期 试论中国当代艺术中的“玩”及其危险性[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2 任小玫;;别求新声于异邦 勿弃生态见记游——《徐霞客游记》的“主体间性”生态哲学思考初探[A];徐霞客研究(第19辑)[C];2009年
3 马健;;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经济学观照:回顾与展望[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4 彭肜;;论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认同与身份策略[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倪睿;李养龙;;从主体间性谈《沉没之鱼》之译写[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朱金陵;朱华山;冯用军;;基于主体间性视角的大学生评价中的心理学转向策略研究[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与测量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封振国;;美丽的形式——谈新锐艺术及其存在的当代艺术精神状态[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王凤才;;霍耐特对早期批判理论的批判性反思[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5)[C];2007年
9 斯蒂芬诺·佩去契尼;刘芳;;再思批判理论:规范性、权力与民主[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5)[C];2007年
10 戴冠青;陈志超;;“主体间性”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发展的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牟建平;当代艺术是否“昙花一现”?[N];北京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明慧;当代艺术离大众有多远[N];中国改革报;2007年
3 陈言言;中国当代艺术海外新版图[N];民营经济报;2006年
4 见习记者 李艳锋;中国当代艺术品走红国际市场[N];上海证券报;2006年
5 赵力;中国当代艺术品进入高价时代[N];上海证券报;2006年
6 邱家和;两大巨头共同发力中国当代艺术[N];上海证券报;2006年
7 陈念;中国当代艺术步入多事之秋[N];中国商报;2006年
8 冯翰墨;淘金还是创作?[N];中国文化报;2007年
9 本报艺术投资分析员 学东;中国当代艺术接近完整“拍卖链条”[N];上海证券报;2007年
10 高鸿;走在锋刃上的中国当代艺术[N];美术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东;多维视野中的主体间性理论形态考辨[D];黑龙江大学;2002年
2 何林;日常生活世界的意义结构[D];黑龙江大学;2005年
3 李和佳;霍耐特承认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皓;艺术地理——中国当代艺术现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敦广;审美现代性视角下的美国音乐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阮静;中西方人“社会性”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7 高尚涛;权力与规范[D];外交学院;2006年
8 林林;被追诉人的主体性权利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9 李英林;高校德育主体的矛盾困境及其超越[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蒯连会;对“观念至上”的反思[D];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璇;大众化:中国当代艺术审美价值取向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孙大棠;中国当代艺术进程中的“观众”与“西方”[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3 陈佳;探析中国当代艺术中的“符号化”现象[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4 王大治;扣响可能之门——中国当代艺术文化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周歆;80后艺术家作品中的卡通风格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鸿渊;东施效颦[D];西安美术学院;2009年
7 丁玲;“扬州八怪”之怪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平庸[D];西南大学;2006年
8 陈君;中国当代艺术中传统文化符号的演绎[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芳;中国当代艺术中的都市社会空间[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10 施乐群;中国当代油画30年的语境迁移[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24926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492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