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试论林纾翻译的解构主义特征——对《黑奴吁天录》的解读

发布时间:2019-06-10 07:44
【摘要】: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倡导的解构主义已受到广泛重视,而在中国,林纾的翻译作品具有较强的解构主义语言学特征。以林纾的译著《黑奴吁天录》为例,它不是对原文被动的复制,而是在原文基础上的创造;它与原文不是隶属关系,而是互文的关系。考虑到意义的不确定性、特殊的历史语境和译者的主体性等因素,林纾的翻译风格和策略是当时在语言内、外因素交互作用下的理性选择。《黑奴吁天录》当时受青睐的程度充分说明了译著使原文得以生发和延异。
[Abstract]:The deconstructionism advocated by the French philosopher Derrida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China, Lin Shu's translated works have a strong linguistic feature of deconstructionism. Taking Lin Shu's translated book Heinu Tianlu as an example, it is not a passive reproduction of the original text, but a cre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original text; it is not a subordinate relationship with the original text, but an intertextuality relationship. Considering the uncertainty of meaning, the special historical context and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Lin Shu's translation style and strategy were in the language at that time. Rational choice under the interaction of external factors. The popularity of Heinu Tianlu at that time fully explains that the translation makes the original text produce and prolong.
【作者单位】: 深圳第二职业技术学校;
【分类号】:I04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光;;陈中见新,生中得熟——浅析陌生化手段在“聊斋形象”创作中的运用[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2 张智义;关于华兹华斯诗学遗产价值的再认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3 胡俐;黄春华;;浅析《印度之行》中的后殖民意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4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5 饶晓红;;昆丁:麦克白人生箴言的全面演绎——《喧哗与骚动》的互文性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饶晓红;;“声音”与“愤怒”——班吉的后结构主义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邵毅;;女性身份的构建与本土文化身份的塑造——中国20世纪文学翻译中女性形象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张静静;;人类苦难与艺术困境——论阿多诺的“奥斯威辛”命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9 何春耕;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的情感化审美特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0 张杰;;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的鲁迅异化翻译理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学勇;;叙事学视阈中的鲁迅阐释[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冯全功;;职业翻译能力与MTI笔译教学规划[A];全国首届翻译硕士(MTI)教育与翻译产业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鹏;;浅谈对培根论述文体的翻译的忠实性及原作风格的再现——评价of marriage and single life两个中文译本[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4 戴冠青;;朱熹的民间想象与闽南民众的崇儒精神[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戴冠青;;用审美心胸打造诗意人生——论《陈明玉吟稿》的美学价值[A];福建省诗词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暨福建诗词(第十七集)[C];2007年

6 米琳;;《看见月亮了吗?》的后现代性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吴荣兰;;从无声到有声——论《喜福会》中华裔女性自我身份的建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8 戴方方;;《最蓝的眼睛》的多文本叙事结构和多元叙述视角[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陈烨;;用精神分析批评解读《小镇畸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彭辉;;从多维视角为文学翻译中的“误读”正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陈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汉译英能力与文本测试评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丛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朱琳;译者为中心的多学科性翻译理论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秀利;人类的生态危机[D];河北大学;2009年

2 季婧;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琳琳;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政治语篇中英翻译中的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王平;论重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朱姗姗;形神兼备[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金帅;论译者主体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陈玉大;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与政论文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杜韵莎;试论中国俄语专业翻译教学体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肖艳;文学翻译中的误译问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志伟;李文春;;意识形态操控与翻译——以林纾的小说翻译为例[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杨振宇;;母语水平是翻译的钥匙:读杨必译《名利场》之启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郭丽莎;现代西方俗文学的引介——论林纾翻译的哈葛德小说[J];思想战线;1999年03期

4 秦美娟;;如何看待创造性叛逆与林纾文学翻译中的“讹”[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5 胡其鼎;;知难而后成[J];出版广角;1999年12期

6 郑成利;;从图里翻译规范论看林译小说《块肉余生述》[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年09期

7 黄tb;;从林译狄更斯小说看林纾的翻译理论[J];科技信息;2010年30期

8 罗秀英;;论林译《撒克逊劫后英雄略》中的文化改写[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方红霞;;从接受反应文论看小说《洛丽塔》(片段1-3)的翻译[J];海外英语;2011年08期

10 邓红顺;;析汉译本《大狗巴克》的翻译技巧[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裳裳;;论文学的日常性品格[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张保守;;文学不能忘记生活[A];延安文艺与先进文化建设研究——“纪念毛泽东同志《讲话》发表6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徐亮;;论文学时代的文艺学[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4 陆贵山;;文学与先进文化[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吴慧坚;;翻译的价值:原作生命旅程的新开展——从本雅明的翻译观看莎士比亚作品汉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姚鹤鸣;;文学中的文化研究和马克思主义文论[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钱中文;;文学理论:在新世纪的晨曦中[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顾祖钊;;论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历史范畴的二重品格[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高楠;;走向解释的文学批评[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孟凡君;;简论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雪;文学评奖,期待更完善[N];江西日报;2005年

2 ;专家首次规模聚焦探讨“80后”现象[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3 邢建昌;文学的道德诉求[N];文艺报;2004年

4 赵牧;影视是文学的未来?[N];文汇报;2008年

5 洪治纲;信念的缺席与文学的边缘化[N];文汇报;2005年

6 邵振国;文学之形而上性[N];光明日报;2007年

7 李杜;文学的“心”[N];山西日报;2004年

8 河西;时钟里的身体[N];文艺报;2004年

9 毛志成;文学应为“和谐”做些什么?[N];文艺报;2006年

10 张瑗;当前文学争鸣的困境与活力[N];文艺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宏照;林纾小说翻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丽华;林纾翻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3 陈吉猛;文学的存在方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4 林元彪;文章学视野下的林纾翻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林元彪;文章学视野下的林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余晓明;文学生态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文革;文学梦的审美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郭杨;林译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9 桑海波;一兵双刃:音乐与文学之比较及基本关系定位[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10 赵慧平;文学批评的存在方式[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鲍红梅;哈斯宝《新译<红楼梦>》的翻译技巧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5年

2 索龙高娃;文学人类学方法论辨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3 龙宇;文学翻译中的文化不平等[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4 霍俊国;文学格式塔中的场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5 张坤;当代审美文化视野中的暴力现象探析[D];扬州大学;2005年

6 成湘丽;对媒介转换中电影和文学关系的透视[D];新疆大学;2004年

7 杨兰;当下文化语境中电视与文学的互动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谢葆辉;译者的精神分析探索[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尕藏卓玛;翻译家管·法成及其译作《贤愚经》的翻译技巧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6年

10 李大伟;论詹姆逊的文学叙事理论与批评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962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4962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4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