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叙事结构理论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性分析——以中国古代寓言为中心
[Abstract]:Taking the ancient Chinese fable as the center,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narrative structure theory and mode of thinking. In narrative theory, Barter divides the structure into functional layer, action layer and narrative layer, classifies the characters according to the law of action, and judges the narrator of the works by rewriting personal pronouns. Chinese narrative theory pays attention to the grandeur of the overall structure, classifies the characters from the psychological point of view, and looks at the narrative perspective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whole and the local. In terms of mode of thinking, Barter's narrative theory is based on modern linguistics and mainly analyzes works in form, while Chinese narrative theory 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bipolar neutr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culture. Barter's narrative theory pays attention to scientism, analysis and abstraction, while Chinese narrative theory pays attention to humanism, integrity and image.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
【分类号】:I0-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李伟f ;西方叙事理论观照下的中国六朝志怪小说[J];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2 葛纪红;;论《八月之光》的多视角叙事模式[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陈桂琴;;国内叙事学研究发展述评[J];外语学刊;2010年06期
4 许建平;;叙事的意图说与意图叙事的类型——西方叙事理论中国化的新思考[J];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5 林岗;建立小说的形式批评框架——西方叙事理论研究述评[J];文学评论;1997年03期
6 赵炎秋;中国古代叙事理论研究刍议[J];中国文学研究;199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峰;虚幻中的生命真实——《狐梦》叙事特点浅析[J];蒲松龄研究;1999年04期
2 孙甜甜;;论《聊斋志异》的“戏言生事”叙述模式[J];蒲松龄研究;2008年04期
3 张智义;关于华兹华斯诗学遗产价值的再认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4 曹金合;;追随永恒——曹文轩儿童文学的审美意识剖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5 江守义;;论唐传奇内容模式的逻辑序列——唐传奇的叙事逻辑之一[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汪桂芬;谈小说翻译者关注叙述视角的必要性——兼评海明威的叙述艺术及翻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7 陈丽慧;美国梦——评彼得·凯里的短篇小说《美国梦》[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8 陈琳;;原文聚焦与译文选词——《红楼梦》文学翻译探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9 施恒魁;;《鲁滨孙漂流记》的三重解读[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10 王玉明,冯晓英;叙述视角的选择与文体效果[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茜;;以诺德的“功能加忠诚”原则为指导探讨不同文体的翻译技巧[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2 郭晓芬;李双宏;;《雾都孤儿》人物分析——南希的挣扎[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3 董丽云;;悠游之丛林——海德格尔与艾柯阐释观比较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肖莉;;汪曾祺小说的文体特征[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5 韦世林;;空符号(blank-sign)与空集合的关系初探[A];云南省思维科学学会、云南省逻辑学会2007年联合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6 邵炳军;赖旭辉;;“雎鸠”意象考论——《诗·周南》意象群及其意象经营艺术研究之一[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7 陈诚;;“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本质论浅析[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8 陈诚;;文艺学“当代形态”的理论设想与建构[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9 陈诚;;30年来文学本体论研究的进展与问题[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10 陈烨;吴巍;;陈设设计的符号学在室内风格传承中的作用[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魏晓红;乔治·艾略特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刘坚;康拉德小说的道德主题与现代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徐莉娜;翻译中句子结构转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吕敏宏;手中放飞的风筝[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李振;延安《解放日报》中的性别与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佳;黑泽明作品的美学特质及其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启示[D];南开大学;2010年
9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10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树军;50至70年代合作化小说情爱叙事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朱岚晖;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陈娜;“参与”与“超然”: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中的写作技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周思谕;清末民初对《福尔摩斯探案集》的译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李进;时空交错下的别样言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思明;《赎罪》叙事视角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佳;欧·亨利三篇短篇小说的文体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8 刘淑玲;从叙事学角度看译者在小说翻译中的角色[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李庆;一项关于隐性文体知识的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高岛;论索尔·贝娄短篇小说中的叙事伦理[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唐伟胜;近三年叙事学在中国的研究述评——兼议叙事学研究新方向[J];山东外语教学;2004年02期
2 江守义;“热”学与“冷”建──叙事学在中国的境遇[J];文艺理论研究;2000年01期
3 唐伟胜;范式与层面:国外叙事学研究综述——兼评国内叙事学研究现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4 施定;近20余年中国叙事学研究述评[J];学术研究;2003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丽;;翻译小说对西方叙事模式的接受与应变——以《时务报》刊登的侦探小说为例[J];理论导刊;2007年11期
2 夏金;;论《虹》和《圣经》的平行叙事结构[J];文教资料;2008年05期
3 张金玲;;《狂人玛依塔》与《莽丛中》的叙事结构之比较[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4 段炼;;视觉叙事的结构与话语[J];美术观察;2011年08期
5 段军;黄谦;;动静相和 道技相谐——论“三言”的叙事结构[J];职业时空;2007年22期
6 张辉;论叙事结构和叙述话语[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7 李凤莲;;电视叙事与小说叙事的比较性解析[J];新闻界;2010年03期
8 赵建国;《五卷书》叙事结构的文化阐释[J];国外文学;1997年03期
9 冯尚;叙事结构的重建──当代叙事艺术批评之一[J];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04期
10 祝敏青;;小说对话的多视域审读[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昱君;;中英短篇故事叙事结构对比分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吴艳丽;;由当代中国行为艺术引发的批评[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黄宗贤;社会转型与艺术尊严[N];中国文化报;2007年
2 深圳报业集团驻上海记者 卢羽华;世博会深圳馆今起试运营[N];深圳商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江继兰;艺术与生活的边界在哪里?[N];中国文化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阳春;[D];湖南大学;2002年
2 黄勇军;李渔短篇小说与薄迦丘《十日谈》叙事比较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6年
3 高成效;“神圣的叙述”—中西现代人化动物小说神话性与叙事性比较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
4 赖小燕;劳伦斯与张贤亮小说“创伤—拯救”叙事结构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5 谈小兰;近代翻译小说的文体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吴源;第一人称叙事:书信体与非书信体[D];黑龙江大学;2004年
7 万克领;论小说叙事的叙述主体[D];山东大学;2005年
8 张蕃;日常会话叙事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9 赵澍;原型理论分析比较《霍比特人》和《西游记》[D];内蒙古大学;2008年
10 史剑辉;数字时代影像艺术创意与传播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4974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497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