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艺术创造与“陌生化”

发布时间:2019-10-18 10:56
【摘要】: 黑格尔说,方法不是游离于思维内容之外的框架,它即是思维内容本身。“一方面,方法和内容不可分;另一方面,是它自身来规定自己的节奏。”“方法不是外在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和概念。”[1]有什么样的研究内容,要求有什么样的方法,有什么样的方法,就产生什么样研究内容和结果。科学的内容需要一种方法模式完整地、全面地把握,在这个意义上,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二十世纪的西方文论有众多流派,相互之间争论各种新老问题,各自的理论主张此起彼伏,各流派都侧重于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与剖析,详细地分析文学艺术的各种特征。由于角度以及方法的不同,形成了对事物更为多元的、立体的理解。这其中,俄国形式主义的兴起,可谓艺术研究现代型转变一个极为重要的表现,而其所倡导的“陌生化”理论,更加以其对文学艺术全新的解读,开拓了其后文艺批评的新境界。 “陌生化”又称“反常化”、“奇特化”,最初由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提出,后经布莱希特、马尔库塞等人进一步阐释与充实,将其发展成为认识艺术创作规律的一种切入点和视角。 熟悉(认识)——陌生(间离)——熟悉(认识),这是认识事物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黑格尔说,熟悉的东西往往并不是人们所认识的东西。所以,为了认识事物,人们应借助一种新的视角使熟悉的东西陌生化,通过陌生化的再认识,从原来熟悉的事物中发现新的认识点,从而更为深刻地认识它。“艺术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摒弃感觉的无意识,延续惊奇感的过程。”[2]西方艺术由古典形态到现代形态的转变,说到底就是不断地将规范、习惯、自动化转化为陌生的过程,是新旧形式不断更替的过程。在此意义上,“陌生化”被发展成为一种“艺术的辩证法”。 “陌生化”并不是刻板的一成不变的范畴,而是一个不断建构的、根据具体语境而变化的概念,其提供了一个关于审美心理体验由“自动化”到“陌生化”的矛盾运动过程,形成了对艺术的历时态变迁的描述逻辑。西方美学的这一视角,与中国传统文论有巨大的差异。可以说,“陌生化”概念的引入对中国艺术文本的批评,是一个典型的现代性现象。比较中西方经典艺术理论的差异,中国艺术理论相对更强调继承性,强调艺术家的功力与作品的韵味,其审美创造的关注点是所谓审美心境与表达的“自然而然”,而不是刻意的“原创”或“陌生化”。进入20世纪后,在中西文化冲撞、交融的变革语境中,五四以来的中国新艺术对创作中“陌生化”的美学追求日益强烈,其标示了中国当代艺术中最具现代性色彩的一翼。 文章共分为三部分,第一章主要通过梳理“陌生化”理论在西方文论中的发展和流变,叙述“陌生化”这一概念是如何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理论;第二章通过叙述西方艺术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变,从具体的艺术发展史中获得对“陌生化”理论更为清晰的认识和理解;第三章在前两章对“陌生化”理论两个层面上的梳理和阐释的基础之上,用这一理论来反观中国艺术现象。 用“陌生化”理论这一西方视角解读中国艺术文本可谓是对中国艺术多样化阐释的一种尝试,也是一个久绕我心头的课题。
【图文】:

珍禽


五代黄筌《珍禽图》

艺术创造与“陌生化”


唐代李昭道《明皇幸蜀图》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J0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秦苗;摄影艺术创作的“陌生化”探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510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5510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2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