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时代精神”与“时代之眼”——两个观念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9-10-21 09:42
【摘要】:"时代之眼"是英国文化史家巴克森德尔艺术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1972年,在其第二本专著《十五世纪意大利的绘画与经验》中作为第二章的标题被正式提出。"时代之眼"后来成为了社会艺术史的一个经典范式,对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艺术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此观念在刚提出之时,却招来了包括贡布里希在内的众多学者的一片反对声,认为巴克森德尔把黑格尔的"时代精神"(Zeitgeist)又重新带入了艺术史研究中。本文试图回到当时的历史语境中,将"时代之眼"与"时代精神"进行比较,探究其中的区别与联系。
【作者单位】: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分类号】:J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建军;对当前素描教学体系与目的的思考[J];滨州师专学报;2003年03期

2 王泽庆;顾祖钊;;从“自叙说”看胡适对古代文献考证研究的贡献[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冯静洁;王拥军;;贡布里希的艺术史思想[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4 郭景华;;宗教与审美:西方中世纪绘画艺术的合法性探究[J];大理学院学报;2008年07期

5 李春丽;;景与人的水色交融——浅析英国本土文化与水彩艺术的互映关系[J];大众文艺;2011年04期

6 向极鼎;物语天工 朴拙单纯———土家族地区靠背木椅造型探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7 徐岱;批评的维度:品质与品牌[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徐岱;;批评:让作品存在——关于艺术诠释学的考量[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杨婧;;库尔特能量心理学刍议[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S1期

10 安富海;;我国教学论研究:构建体系抑或关注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铮;;简论人类文明的艺术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作用;傅雷与视觉艺术[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2 周飞强;博物馆的悖论[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3 张平;雷德侯的中国艺术世界[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4 尚莹辉;新时期中国重彩艺术语言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5 陈宁;德意志造型美学中的古典意识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6 刘君;从工匠到“神经”天才[D];四川大学;2006年

7 冯民生;中西传统绘画空间表现比较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8 丁亚雷;作为精神史的艺术史[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9 王春辰;夏皮罗中世纪美术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10 焦雨虹;消费文化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都市小说[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妮妮;贡布里希的视觉艺术观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洪杰;基于视觉语言的元青花盘内纹饰结构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3 刘刚;固守与选择[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胜男;隐蔽的线索[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胡捷;室内空间形态视知觉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6 龚婷婷;多媒体课件主题表达设计研究[D];徐州师范大学;2011年

7 陈琳;历史街区改造中的时尚性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2年

8 王美钦;写实油画技法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2年

9 周宇峰;西方写实绘画中的观看模式初探[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学忠;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理性价值和意义[D];清华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明政;李遵进;;也谈对于“一个‘这个’”的理解——与朱克玲同志商榷[J];学术月刊;1979年12期

2 徐卫国;试评黑格尔对康德的不可知论的批判[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3 苇民;;不是《玉娇李》[J];读书;1983年01期

4 邱紫华;;试析黑格尔对“艺术目的论”的批评[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5 刘伟林;黑格尔的人物性格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4期

6 赵应文;;谈谈列宁对黑格尔"观念是过程"合理思想的改造和发挥——学习列宁《哲学笔记》手记[J];长江论坛;1985年01期

7 邱紫华;;黑格尔的人物形象理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年05期

8 辛竹;;弗洛伊德和黑格尔[J];读书;1986年06期

9 范骁骏;;评黑格尔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方法[J];学术月刊;1986年09期

10 崔义;;论马克思对黑格尔矛盾学说的改造[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大为;;在上帝与虚无之间——黑格尔的苦恼意识及其现代变式[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陈一壮;;黑格尔、方以智辩证法思想比较研究[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3 王国坛;;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解[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4 卿文光;;语言·思维与精神——依黑格尔精神概念看文化相对主义的批判[A];中西视野下的实践哲学与文化哲学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04年

5 高正;;老子与黑格尔[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6 席升阳;;黑格尔建构《逻辑学》范畴的方法及原则[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7 梁志学;;从周先生的黑格尔逻辑研究谈起[A];逻辑、语言与思维——周礼全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C];2001年

8 李鹏程;;论黑格尔宗教哲学的形而上学建构[A];全国“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徐卫红;;黑格尔国家神话中的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张耀南;;简评对于老庄的黑格尔解释与海德格尔解释——纪念汤一介先生七十五周年诞辰暨执教五十周年[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社科院 梁志学;解释单调的无限[N];社会科学报;2005年

2 张汝伦;黑格尔的《历史哲学》[N];中华读书报;2001年

3 雷思温;《从黑格尔到尼采》[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4 张国清(旅荷学者);后现代思想舞场的旁观者[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5 李雪涛(北京外国语大学);黑格尔:平庸化中国形象[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6 本报书评人 云也退;怀疑与悲观的深处[N];中华读书报;2008年

7 张伟;追求真理的楷模[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8 ;黑格尔《小逻辑》新译本出版[N];中华读书报;2003年

9 金松林;霍耐特与德性的生活[N];中华读书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何民捷 苏超;从黑格尔到“后现代”[N];人民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玉明;试论黑格尔艺术认识范畴的实践性内涵[D];浙江大学;2004年

2 王福生;从思辨到革命——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D];吉林大学;2004年

3 罗朝慧;自由的必然性与现实性[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4 丁三东;论黑格尔的自由谱系[D];武汉大学;2005年

5 何建良;“艺术终结论”批判[D];浙江大学;2008年

6 苏婉儿;宪制的伦理生命[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7 张琼;国家与自由[D];吉林大学;2009年

8 孙云宽;西方悲剧理论视野中的黑格尔悲剧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刘克苏;大全若缺[D];中国人民大学;1998年

10 孙雄;神人之际[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苗青;冲突与和解[D];国际关系学院;2006年

2 侯盈露;希腊智者哲学新探[D];黑龙江大学;2008年

3 孙云宽;黑格尔戏剧美学思想评述[D];安徽大学;2004年

4 马忆莞;冲突与毁灭—黑格尔冲突理论视角下田纳西·威廉斯剧作《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的解读[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5 黄久松;寻找自由实现的处境[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6 韦玉超;霍耐特承认理论概述[D];吉林大学;2011年

7 付立华;论黑格尔国家与市民社会的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邱艳清;黑格尔法律报应刑论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9 何帅;作为自由故事的历史[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蒋乐蓉;黑格尔民法哲学思想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513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5513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3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