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冒险:本雅明“解构”文艺思想论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媛;;试论身体美学的理论范式与研究意义[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朱立立;台湾都市文学研究理路辨析[J];东南学术;2001年05期
3 刘小新;“纯文学”概念及其不满[J];东南学术;2003年01期
4 金丹元;电视审美与身体文化[J];电影艺术;2005年01期
5 冯建军;生命教育论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年05期
6 莫其逊;论西方现代艺术和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7 刘传霞;女性·身体·政治——从三部小说文本看建构女性自主性身体叙事的艰难历程[J];贵州社会科学;2003年06期
8 万书元;当代西方建筑美学新思维(上)[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3年04期
9 万书元;当代西方建筑美学新思维(下)[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4年01期
10 王慧青;;废墟上的救赎——瓦尔特·本雅明“寓言”理论探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黄凤祝;刘丽荣;;救世理念与历史唯物主义——本雅明的政治哲学[A];“现象学与政治学”国际现象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第十二届现象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定家;论市场语境下的艺术生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黄斌;文化发展转型与国家的作用[D];暨南大学;2001年
3 张敢;绘画的胜利?美国的胜利?[D];中央美术学院;1999年
4 陈海静;审美自由论[D];复旦大学;2003年
5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6 莫运平;诗学形而上学的建构与解构[D];浙江大学;2005年
7 郑崇选;镜中之舞[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罗丽;女性主义艺术批评[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9 傅守祥;欢乐诗学: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像[D];浙江大学;2005年
10 孙盛涛;政治与美学的变奏[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天保;伊格尔顿文学理论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海青;批判的价值——休谟哲学的反形而上学倾向[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建刚;郁达夫小说创作中的文化冲突与选择[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袁洁玲;满足与失落——试论电视作为审美媒介的双重作用[D];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
5 陈海;自由之路[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宋卫红;审美视域中的意识形态[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杜军;论王国维文艺思想的现代性[D];青岛大学;2004年
8 胡宗勇;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美学热的缘起[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9 刘慧玲;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实践[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吕宏波;十八世纪英国经验派美学与“审美无利害”的起源[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冰峰;;时间的形状[J];当代艺术与投资;2011年08期
2 陈呈;;本雅明眼中机械复制时代的文艺审美特征[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程越;;浅析现代造型艺术的形式[J];美术大观;2011年06期
4 董学文;;文艺领域价值观倾斜的理论根源[J];高校理论战线;2011年07期
5 周彬芮;;“生命政治”——“超有机一CAFAM泛主题展2011”的首届学术论坛第一场综述[J];当代艺术与投资;2011年08期
6 范小青;;惚恍、出神、惊颤——谈审美体验中的三种形态[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年05期
7 朱青生;现代艺术中艺术家的责任[J];艺术·生活;2005年04期
8 戴淑芳;;记二○一一年香港国际艺术展[J];荣宝斋;2011年08期
9 刘文良;;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的双重救赎——生态批评视域中的“狼文化”[J];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10 范永康;刘锋杰;;建构主义文论再反思[J];河北学刊;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慧坚;;文学翻译的价值:以“诗意”开启原作的新旅程——从本雅明的翻译观看莎士比亚作品汉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吴慧坚;;翻译的价值:原作生命旅程的新开展——从本雅明的翻译观看莎士比亚作品汉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蒋继华;;审美经验的重构如何可能——论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及其当下影响[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张传彪;;对汉字语境下后现代解构主义的思考[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吴加才;;本雅明理论的怀旧主题及其当下意义[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臻中;;文学经典的现实解读[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7 嵇山;;论“敌对”[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鲁明军;;谁之批判?何种现代性?——当代艺术批评的价值重思与实践检省(1990-)[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9 ;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第二十届年会会议纪要[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史修永;;图文之争:当代文艺理论的建构与反思[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照;重拾对于故事的好奇心[N];文学报;2009年
2 陈永国;寓言:本雅明的废墟哲学和破坏美学[N];中华读书报;2000年
3 海波 汝成;是文化泡沫,,还是有名有实?[N];文艺报;2005年
4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博士 连冕;在一种批评的世界观之上[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5 荣剑 北京锦都艺术中心;艺术“现代性”何必用“当代性”表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钱竞;文学理论的近期关注[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7 赵伟;展示城市发展“流行标记”[N];中山日报;2007年
8 王蒙;咒骂与预言[N];文学报;2005年
9 易晓明;疏离、边缘化与文学的自主[N];文艺报;2002年
10 朱小钧;当代艺术推开“世界之窗”[N];中国文化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志;思与诗的张力[D];浙江大学;2005年
2 张文杰;艺术“裂变”时代的美学[D];复旦大学;2009年
3 陈蓓洁;艺术·真理·现代性批判[D];复旦大学;2007年
4 宋国栋;艺术的放逐与审美的拯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孙士聪;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视阈下西马意识形态批评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6 温恕;文学生产论:从布莱希特到伊格尔顿[D];四川大学;2003年
7 孙利军;作为真理性内容的艺术作品[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8 李龙泉;解构主义翻译观之借鉴与批判[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9 李云刚;非同一性与艺术:阿多诺的艺术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王伟;罗蒂与关系主义文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德生;艺术的转折[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梅;碰撞、交融与反思[D];西北大学;2008年
3 林承琳;西方艺术史研究中的历史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廖恒;后现代状态下的时间观念[D];四川大学;2005年
5 庄伟伟;论本雅明的文学实践观[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2年
6 张杰;技术·艺术·感知[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京泽;技术的救赎之路[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8 石晓萌;本雅明悲悼剧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9 刘建茂;论本雅明的文艺思想[D];郑州大学;2004年
10 杜晓娟;论本雅明的文艺批评思想[D];新疆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5636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563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