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从浪漫主义到审美主义:现代审美思想的本体论转向

发布时间:2019-11-20 22:30
【摘要】:作为现代文学主流思潮之一,浪漫主义以其复杂矛盾的面目引发了学术界的种种思考,以至于界定它都成为了一个难题。浪漫主义的出现不是历史的偶然,它实则是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现代审美主义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以此为契机,详细分析了浪漫主义中的"返魅"、"诗化"、"激情"等诸多现象,确立了浪漫主体的决定性地位,论证了浪漫主义和审美现代性的亲缘性关系。从浪漫主义到审美主义,显示了审美"人学"思想的演进趋向与本体论转折。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锋;浪漫派与审美主义——施米特的《政治的浪漫派》[J];国外文学;200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建新;;李白艺术与人生的“现代性”解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2 汪再祥;;现代性背景下的安乐死合法性问题[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3 朱鹏飞;;柏格森:“理念”论美学到“生成”论美学的桥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陈海燕;;谢林与海德格尔艺术观念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张静静;;论阿多诺对审美愉悦感的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 黄颖;;文学形态与媒介变革——对网络文学的检视与评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吴登峰;戴着镣铐舞蹈——《许三观卖血记》寓言性之初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8 赵付科;李安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文化大革命”成因问题研究述评[J];安徽史学;2009年02期

9 李里峰;;党组织、党员与群众——华北土改期间的整党运动[J];安徽史学;2012年01期

10 李斌;;现代性视野中的流浪意识——以“新时期”以来的汉语文学为中心[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雪虎;;人文之维及其当代面对:文论美学30年回望[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程光炜;;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3 周涛;;德性的荒野及其拯救[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孙尚扬;;反思明末士大夫天主教徒对“天学”的本土化诠释[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世界格局中的中华文明”国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6年

5 董国俊;;依然活着的现代性——评王一川《中国现代学引论》[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八辑)[C];2011年

6 吴子林;;文学与政治的双重迷失——“文革”时期文学理论及其反思[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1)[C];2011年

7 吴超;;“文化大革命”起源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周松青;;群体性事件社会动员的动力机制探析[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黄健;;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学中的“上海形象”[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张鸿声;;新中国形象与国家工业化——50-70年代文学中的上海想象[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5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雁;新时期文学中的乌托邦精神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建波;逆游的行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鹏;疑难案件中法律裁判的规范性来源[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辉月;论许地山文学创作的悲剧精神[D];河北大学;2007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毕圣洁;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合法性构成与获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王妍;折衷而论 从心而语[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茹辉;黄仲则纪游诗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张菲菲;技术现代性困境与出路[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佘颖玲;审美反抗与审美救赎[D];湘潭大学;2010年

9 粟亮;庄子的自由之道[D];湘潭大学;2010年

10 罗茜;黑暗中的希望之光[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世祥;;当代中国审美主义话语的三个层面[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 李育红;;现代性与文艺审美观的发生[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吴炫;;“审美现代性”与“文学现代性”质疑[J];当代文坛;2011年04期

4 刘毅青;;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的现代性诉求[J];中华文化论坛;2008年01期

5 冯宪光;人民美学与现代性问题[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2年06期

6 刘云春;;建构消费语境中的文艺消费理论——兼评何志钧的《文艺消费导论》[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陈吉猛;新时期文学理论的审美主义倾向简析[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8 陈吉猛;新时期文学理论的审美主义倾向论略[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9 余虹;艺术:无神世界的生命存在——尼采的艺术形而上学与现代性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10 吴子林;;面对挑战的文艺学研究——2005年文艺学热点问题研究一瞥[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拥军;;重提现代性:当代艺术的标准质疑[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进;;论文学的现代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3 欧阳友权;;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现代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4 陶水平;;文艺理论“现代性问题”之思考[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高星;;转瞬即逝的现代性——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先锋”艺术家后期转型现象评析[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6 欧阳友权;;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问题与契机[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陈太胜;;现代性进程里的文学理论[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陈雪虎;;人文之维及其当代面对:文论美学30年回望[A];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周计武;;艺术终结的美学之思[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10 董学文;;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回顾与反思的几个问题——纪念改革开放30年[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厚均;文学中的英雄形象与现代性想像[N];文艺报;2005年

2 陈传才;民族性与现代性的融合[N];光明日报;2001年

3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院长、教授 傅永军;激进化启蒙的讹诈:反传统的理由[N];社会科学报;2007年

4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 陆贵山;社会的现代化与文学的现代性[N];中华读书报;2002年

5 荣剑 北京锦都艺术中心;艺术“现代性”何必用“当代性”表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吴子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艺术:“死亡”抑或“终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高欣荣;现代性文学史观的反思[N];文艺报;2005年

8 胡晓明;蒙马特的现代性[N];社会科学报;2008年

9 ;重构中国式的另类现代性[N];文汇报;2011年

10 王岳川;文学经典的魅力[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丽茜;回忆与存在[D];浙江大学;2005年

2 高燕;视觉隐喻与空间转向[D];复旦大学;2005年

3 陈卫华;论西方审美文化视野中的波希米亚精神[D];浙江大学;2008年

4 何志钧;文艺消费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孙辉;批评的文化之路——20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6 刘水平;大众文化:意义的生成与理论的张力[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7 贺玉高;霍米·芭芭的杂交性理论与后现代身份观念[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8 洪洋;当艺术成为一个疑问[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9 杨东篱;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观念与通俗文化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10 于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与人文精神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庄鸿文;沈从文与卢梭—一种美学观念上的沟通[D];厦门大学;2006年

2 戴伟平;诗歌翻译与现代性[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游江;论西方艺术中的先锋派概念[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4 元君玲;对本雅明“光晕”理论的思考[D];南昌大学;2007年

5 陈静;存在的悖论[D];西北大学;2003年

6 孙文飞;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7 陈小妹;文学·都市·现代性[D];暨南大学;2007年

8 李玉平;文学的现代性与大众化的关系[D];重庆师范大学;2003年

9 刘阳;从西方科幻小说看中国同类作品的困境与发展[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黄报春;现代性视野中的文艺与法律[D];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637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5637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8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