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思想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周小仪;“为艺术而艺术”口号的起源、发展和演变[J];外国文学;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裕华;;论古希腊哲学研究方向的转变[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2 王小琴;;音乐伦理学论纲[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李成玉;;符号中的艺术——简析卡西尔《人论》中的艺术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彭正梅;;学习中的消极经验之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蒲德祥;;幸福组织:概念、思想溯源及研究框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尹延安;;荷马史诗的一种哲学解读——兼论荷马与柏拉图的哲学思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7 文曼;;“为艺术而生活”——唯美主义的生活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8 姜春;;从现代视野看王尔德艺术人生的达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9 祝复兴;;浅析海派超验叙事的文本特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10 吴军;;哲人爱智——探析柏拉图笔下“哲学王”的真实身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彭彦录;;论君特·格拉斯小说中的反乌托邦情结[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of Wilde's Aestheticism——On The Decay of Lying[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3 马天俊;;马克思的修辞学实践[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4 周计武;;现代主义的焦虑[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张静;;唯美的追求 至善的旨归——从童话作品看王尔德的内在道德向度[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万劲波;;弘扬绿色奥运精神与共建生态文明秩序[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汪伟全;;公共理性刍议[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刘东建;;解构、整合与重建——大众传媒时代的公民教育[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张俊;;公私利益选择与公共品供给动态有效性:经济思想史的视角[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19次年会暨外国经济学说与国内外经济发展新格局(会议文集)[C];2011年
10 尹景旺;;友谊的焦虑——对奥古斯丁《忏悔录》的一种解读[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八辑[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2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张映芹;制度理性与福利公正[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徐媛媛;德尔斐神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孙经国;从理想性政治哲学到现实性政治哲学[D];南开大学;2010年
6 金道铭;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陈建新;李渔造物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詹晓阳;基层政府面向信息弱势群体的公共服务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9 陈莉莎;王尔德人文主义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珍资;基于生态学的大学生自主管理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高凡凡;王尔德在20世纪中国的译介与接受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郑艳艳;社会进步标准的当代阐释[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韩会平;《米德尔马契》中乔治·艾略特女性伦理探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彭震;“中国威胁论”——影响与对策[D];湘潭大学;2010年
6 陈达;毛泽东民主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杨雪林;转型经济中我国初次分配不公正的现状及对策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娜;山东胶州秧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金琪;高中学优生群体的德育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超;中国法治进程中罪犯知识产权保障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靖靖;;17年间(1949—1966)王尔德戏剧在中国译界的“缺席”研究[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9年01期
2 王兆杰;;王尔德“艺术无用论”的悖论[J];作家;2009年08期
3 陈文;“唯美”与“颓废”——对王尔德的文艺美学思想的重新考量[J];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4 枝丫;;性格缺陷成就艺术家[J];大科技(百科新说);2009年10期
5 卢玉;;郁达夫与王尔德[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6 维舟;;艺术到底有什么用?[J];书城;2009年10期
7 张生;;看不见的世界[J];山西青年;2013年13期
8 时宏宇;王尔德唯美主义的现代阐释[J];齐鲁艺苑;2003年01期
9 张锷;梁超群;;历史、风俗与王尔德的私心——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余光中译本某些缺憾的成因[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年02期
10 殷企平;王尔德小说理论刍议[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袁丽梅;语境·译者·译文[D];复旦大学;2012年
2 刘茂生;艺术与道德的冲突与融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匡娉婷;颓风美雨:王尔德在中国[D];暨南大学;2005年
2 施翊磊;美之悖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杨文茜;以舞台呈现为目的:王尔德戏剧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两个中译本的比较[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4 林晴;别求新声于异邦[D];云南艺术学院;2013年
5 白杨;酷儿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郭素;田汉对王尔德唯美主义的接受及其演变[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关越;接受美学指导下的王尔德童话汉译实践报告[D];山东大学;2013年
8 张丽娅;从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操控析《道连·葛雷的画像》三部中译本[D];安徽大学;2011年
9 常珍珠;王尔德审美救赎理论研究[D];湖北师范学院;2014年
10 谷路寒;描述翻译学影响下《自深深处》朱译本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5717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571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