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审美之维——童庆炳先生的文艺思想及其时代命题

发布时间:2020-01-30 22:50
【摘要】:从"审美特征论"的构想起,"审美性"便成了童庆炳思考文学艺术的理论基点和特色,并由此增生出了一系列的学术命题,构筑起了宏大的"诗学"体系。从"审美诗学"到"文化诗学",在"审美维度"的串联下,童庆炳文艺思想不仅前后交织、肌理相通,还显示出特定历史语境下的"现实性"情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而且从一定程度上还彰显着新时期以来人文知识分子的学术旨趣和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乃乔;;《比较诗学与跨界思考》后记[J];东吴学术;2011年01期

2 蒋艳萍,郑方超;论比较诗学的“比较”内涵[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詹杭伦;刘若愚及其比较诗学体系[J];文艺研究;2005年02期

4 何明星;《比较诗学》的理论基础、开放姿态及其启示[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王永豪;;诠释学视野下的比较诗学[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6 黄汉平;比较文学的创新与超越——饶們 子教授的《比较诗学》及其他[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7 黄念然;对话:比较诗学研究的一个基本维度[J];外国文学;2004年06期

8 郭昭第;《文学理论教程》缺憾剖析——与童庆炳等先生商榷[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赵勇;对话的结晶 整合的典范——从《文学审美特征论》看童庆炳对中国当代文论的贡献[J];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02期

10 高玉;论当代比较诗学话语困境及其解决路径[J];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放鸣;;比较诗学视野中的文学风格论研究[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2 陈吉猛;;文学与审美意识形态——兼与童庆炳先生商榷[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3 燕世超;;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论质疑——向童庆炳先生请教兼论文学的情感语言艺术本质[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邹岳奇访谈录[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单小曦;;“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命题解构[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6 岳雯;;文学会走向终结吗?——2004·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文艺学会专场综述[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魏英;;大众文化的两重性——“2007·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文艺学会分论坛综述[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8 生琳;;从文学作品的倾向性表现看“审美意识形态论”的不合理性[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9 张卫霞;;文学:多因素有机统一的社会性创造活动[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10 陈定家;;从“生产论”视角看“审美意识形态”说[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良运;找到古代文论现代阐释的一把金钥匙[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童庆炳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童庆炳:文学理论的中国话语从哪里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冉茂金;重建文艺批评的风骨[N];中国艺术报;2007年

4 付小悦;文艺批评:在困惑探索中拓路[N];光明日报;2007年

5 主持人 顾祖钊;中国文论:直面“浴火重生”[N];社会科学报;2005年

6 钟合;文艺批评应有独立审美判断力[N];文汇报;2008年

7 王子予 聂茂;文艺理论的建设与使命[N];文艺报;2005年

8 ;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9 马建辉;2007年文艺理论热点扫描[N];文艺报;2008年

10 桂琳;文学理论,如何寻找自我?[N];北京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纪燕;刘若愚跨文化诗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李自雄;文学本质观:历史审视与当代重建[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岗;叶嘉莹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黄睿;翻译即改写[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黄守岗;劳伦斯与沈从文主题学比较[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4 杨晓青;童庆炳文艺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袁伟军;异域之镜[D];暨南大学;2008年

6 宋伟;“中和为美”发微[D];苏州大学;2009年

7 李金;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的对话与批判[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8 陶敏;从语言功能角度看唐诗的可译与不可译[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9 徐剑;20世纪80年代审美文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孙书敏;揭密维纳斯的腰带[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748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5748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4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