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论李健吾“咀华式”文学批评风格

发布时间:2020-04-24 15:30
【摘要】:李健吾是我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戏剧家、法国文学研究专家和著名作家。他活跃在我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批评界,以一本《咀华集》闻名,奠定了他文学批评家的地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批评风格。然而他的《咀华集》以及李健吾的文学批评成就被长久的埋没,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被人们重新发现。但是迄今为止,学术界的研究仍然不够,对它的价值更是重视不够。 本论文的目的,是在掌握各种材料的基础上,以《咀华集》为研究对象,全面把握李健吾文学批评的特色,试图建立他批评特色的整体形态。 本文认为,这种咀华式批评有西方理论和中国传统理论的基础,又有李健吾个人的艺术修养和个人经历的影响。《咀华集》中的批评文章都是1935—36年以刘西渭笔名发表的,都是对当代作家的评论,而且大部分的作家还都是无名小辈。 李健吾文学批评的出发点是一种推新式批评,主张批评应该发现新人、推出新人,以推动文学史的发展。事实证明他的目光是敏锐的,所推出的新人后来都成为在文学创作领域有所建树的作家。李健吾文学批评是以作品本身作为批评的对象,一切批评的根据就是作品本身,不求助于外部的自白和解释。李健吾的文学批评主要是印象主义的批评方法,强调“灵魂在杰作中的历险”,注重批评家对作品的体验、感受,这种体验和感受是直观的、整体的、独特的、创造性的印象。批评家和文学家一样都是一种体验和创造,这是两个体验和创造的主体。批评家力图接近文学家的感受,为此他需要放弃自己的成见,解除全副武装地进入作品之中。但是批评家也有自己的独立性,他尊重但是又不屈从于文学家的灵魂表现,而自有自己灵魂的存在。两个主体的融合是批评之幸,但是批评家的价值不能抹杀,他也是在用自己的全部灵魂和生命进行创造。体验的批评方法还需要“把独有的印象形成条例”,即批评既要有理论又要有标准,同时最终还要形成一个批评文章的完整结构,这一切都需要理性的参与。批评的标准就是全部的人性,人的全部的生命,人的共有的感受和情感以及与个体性交互影响形成的富有个性化的人性。因此批评虽然要求公正与自由,也应该力求公正与自由,但是它们都是有所限制的,很难达到绝对的公正。《咀华集》的批评文体也很有特色。它是艺术化的批评,本身就可以当做艺术作品来欣赏,从结构到语言到意境,可以说是一篇篇优美的散文,本身就有审美的价值。 由于各种原因,李健吾的以体验为主的“咀华式”批评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长期以来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于受到了更多的指责乃至攻击。这自然有它的历史条件和自身特点的局限,也有这种批评自身的问题。就今天来看,这种批评方法尽管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仍然有其现实的意义,对当今中国的文学批评还有启示和借鉴的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206.0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少山;;编选者应负起责任——《咀华集·咀华二集》错误辨析[J];青年文学家;2011年13期

2 散木;;感念师大附中[J];基础教育;2006年06期

3 陈佳子;;李健吾和《十三年》[J];华章;2011年13期

4 轩袁祺;;论李健吾的印象鉴赏式文学批评[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2期

5 范水平;;李健吾文学批评的自然主义倾向[J];求索;2011年06期

6 尹变英;;李健吾论新文学的建设[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范水平;;李健吾文学批评的“互文性”思想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8 范水平;;李健吾的文学形式决定论思想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09期

9 谢有顺;;批评如何立心——读胡传吉的文学批评所想到的[J];南方文坛;2011年05期

10 胡少山;;灵魂与杰作的奇遇——论李健吾的文学批评理论[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李同德;;沈从文文学批评风格及其成因浅探[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2 江弱水;;胡适的语文观与三十年代的反拨[A];新诗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冷霜;;重识卞之琳的“化古”观念[A];新诗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胡菁娜;;理想的读者——对“共鸣”理论的反思[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梁庆标;;福楼拜的“面相”:书信与传记的考察[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陈福康;张伟;;春风吹绿芽苗——读郭沫若写给宁波文学青年的一封信[A];郭沫若研究第三辑[C];1987年

7 杨光祖;;批评的底线伦理与批评家理论主体的建构[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6)[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学勇;李健吾一封谈自己剧作的信[N];中华读书报;2011年

2 林建法(《当代作家评论》执行主编);形成自己的批评风格[N];文艺报;2000年

3 韩石山;从技术层面上看李健吾[N];文艺报;2006年

4 魏东;李健吾——福楼拜的知音[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陈学勇;林徽因与李健吾[N];中华读书报;2001年

6 阎晶明;如何增强批评的有效性[N];光明日报;2008年

7 余中先;名著还得名译名编[N];中华读书报;2003年

8 晶;《江南》第四期浓墨重彩共话中国戏剧百年人生[N];文艺报;2006年

9 刘绪源;我们还是期待美的批评[N];文汇报;2007年

10 谢有顺;批评家的胸襟应该是宽广的[N];文艺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洪伟;李健吾剧作论[D];复旦大学;2004年

2 季臻;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诗化批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青;中国现代印象批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黄晖;论中国现代小说批评的实践性品格[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季剑青;大学视野中的新文学[D];北京大学;2007年

6 刘欣;论中国现代改译剧[D];上海戏剧学院;2009年

7 李涛;大众文化语境下的上海职业话剧(1937—1945)[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8 柴华;中国现代象征主义诗学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9 王钦峰;福楼拜与现代思想[D];四川大学;2006年

10 黄键;京派文学批评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娜;论李健吾“咀华式”文学批评风格[D];河南大学;2011年

2 张君峰;论李健吾的话剧创作[D];湖南大学;2012年

3 赵卓;李健吾戏剧评论的问题意识和理论风格[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范海霞;巴金与李健吾通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志青;李健吾戏剧与法国文学[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叶明思;论李健吾的诗化批评[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1年

7 孙佳;李健吾文学批评的审美现代性[D];辽宁大学;2010年

8 詹冬华;李健吾文学批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周步霞;论李健吾的文学批评观[D];苏州大学;2008年

10 郝江波;秀出京派 延承传统[D];河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391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6391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7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