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健吾“咀华式”文学批评风格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206.0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少山;;编选者应负起责任——《咀华集·咀华二集》错误辨析[J];青年文学家;2011年13期
2 散木;;感念师大附中[J];基础教育;2006年06期
3 陈佳子;;李健吾和《十三年》[J];华章;2011年13期
4 轩袁祺;;论李健吾的印象鉴赏式文学批评[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2期
5 范水平;;李健吾文学批评的自然主义倾向[J];求索;2011年06期
6 尹变英;;李健吾论新文学的建设[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范水平;;李健吾文学批评的“互文性”思想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8 范水平;;李健吾的文学形式决定论思想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09期
9 谢有顺;;批评如何立心——读胡传吉的文学批评所想到的[J];南方文坛;2011年05期
10 胡少山;;灵魂与杰作的奇遇——论李健吾的文学批评理论[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李同德;;沈从文文学批评风格及其成因浅探[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2 江弱水;;胡适的语文观与三十年代的反拨[A];新诗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冷霜;;重识卞之琳的“化古”观念[A];新诗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胡菁娜;;理想的读者——对“共鸣”理论的反思[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梁庆标;;福楼拜的“面相”:书信与传记的考察[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陈福康;张伟;;春风吹绿芽苗——读郭沫若写给宁波文学青年的一封信[A];郭沫若研究第三辑[C];1987年
7 杨光祖;;批评的底线伦理与批评家理论主体的建构[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6)[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学勇;李健吾一封谈自己剧作的信[N];中华读书报;2011年
2 林建法(《当代作家评论》执行主编);形成自己的批评风格[N];文艺报;2000年
3 韩石山;从技术层面上看李健吾[N];文艺报;2006年
4 魏东;李健吾——福楼拜的知音[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陈学勇;林徽因与李健吾[N];中华读书报;2001年
6 阎晶明;如何增强批评的有效性[N];光明日报;2008年
7 余中先;名著还得名译名编[N];中华读书报;2003年
8 晶;《江南》第四期浓墨重彩共话中国戏剧百年人生[N];文艺报;2006年
9 刘绪源;我们还是期待美的批评[N];文汇报;2007年
10 谢有顺;批评家的胸襟应该是宽广的[N];文艺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洪伟;李健吾剧作论[D];复旦大学;2004年
2 季臻;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诗化批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青;中国现代印象批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黄晖;论中国现代小说批评的实践性品格[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季剑青;大学视野中的新文学[D];北京大学;2007年
6 刘欣;论中国现代改译剧[D];上海戏剧学院;2009年
7 李涛;大众文化语境下的上海职业话剧(1937—1945)[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8 柴华;中国现代象征主义诗学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9 王钦峰;福楼拜与现代思想[D];四川大学;2006年
10 黄键;京派文学批评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娜;论李健吾“咀华式”文学批评风格[D];河南大学;2011年
2 张君峰;论李健吾的话剧创作[D];湖南大学;2012年
3 赵卓;李健吾戏剧评论的问题意识和理论风格[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范海霞;巴金与李健吾通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志青;李健吾戏剧与法国文学[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叶明思;论李健吾的诗化批评[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1年
7 孙佳;李健吾文学批评的审美现代性[D];辽宁大学;2010年
8 詹冬华;李健吾文学批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周步霞;论李健吾的文学批评观[D];苏州大学;2008年
10 郝江波;秀出京派 延承传统[D];河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391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639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