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新时期文学的“鬼魅叙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5 02:34
【摘要】:本文所谈及的新时期主要是指文革结束之后到当下这一段历史时期①,在论文中所阐释的文学作品和作家也即是在这一历史时期之内。众所周知,“人”的文学奠定了新时期文学的主要基调。但是,在这样一个以“人”的文学为主体的时期,许多作家和评论家的笔下却出现了蔚为壮观的关于“鬼魅叙事”的创作和评说,一边是人情、人性文学的推崇和歌唱,一边却是“鬼魅”故事的渲染刻画,两者之间形成可巨大的反差。当前对“鬼魅叙事”的研究一般集中在对单一文本或作者的探讨分析,有关“鬼魅叙事”的整体观照以及从“鬼魅叙事”的视角来探讨新时期以来所形成的“人”的文学的发展变化等方面,在当前还较少涉及。本文在综合分析现有的“鬼魅叙事”研究的成果,并以此为基础来具体阐述分析“鬼魅叙事”的内涵、“鬼魅叙事”与“人”的文学的关系,展现“鬼魅叙事”的文本特征和不同时期的文本内涵,藉此更深入的理解新时期以来“人”的文学的发展变化。因此本文的写作思路和内容设定为: 首先,对新时期以来的多位作家、作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鬼魅叙事”的内蕴和存在形态进行表征、界定。“鬼魅叙事”是一种叙事手段,同样也包含了不同的内涵特征,并在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表现出不同的内涵。在阐释“鬼魅叙事”内涵的基础之上,从人物塑造、故事情节和氛围的渲染等角度,对具体作家作品所彰显的“鬼魅”内涵和特质进行分析。 其次,对不同阶段的“鬼魅叙事”与“人”的文学关系变化进行分析,也即是梳理、阐释“鬼魅叙事”与八十年代以来的“人的文学”的关系。从新时期初期的“同路人”到八十年代末关系的复杂化,“鬼魅叙事”经历了与“人”的文学有同样旨归的路途,却在其后的时期内迅速离弃“人”的文学的创作旨归,出现了蔚为壮观的“鬼魅叙事”局面。“鬼魅叙事”在当下的发展状况,例如在一些作品中所塑造的“画皮”一类的“人”,戴着人的面具穿梭在现代都市之中,本文对此也试图做出分析。 最后,分析新时期为何会出现众多作家热衷于书写“鬼魅叙事”的原因,主要从时代语境、创作观念、传统文化和外国思潮的影响等方面作了细致分析。“鬼魅叙事”产生的最为直接的原因就是文革这个巨大的时代背景,而传统文化和作家的创作观也是其产生的不可忽视的原因;另外,还有外国文学思潮和地域文化的影响。 结语部分,总结本文的阐述观点和内容,指出“鬼魅叙事”作为一种叙事方式的出现,构成了新时期“人”的文学之外的声音和景象,它具有自身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其丰富的内涵和不同的变化特征也依然有待继续研究和探讨。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206.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莉;;从贾平凹小说看古语的现代神韵[J];美与时代;2006年07期

2 江开勇;;定势:起步的基石和超越的负累——对贾平凹创作整体的一种把握[J];当代作家评论;1991年01期

3 杨宏超;;贾平凹小说中的悲悯情怀[J];云梦学刊;2008年S1期

4 罗良金;;贾平凹小说中的乡土情结[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年12期

5 贺拴运;;热门小说 一个也不放过[J];电脑爱好者(普及版);2009年03期

6 黄宗广;贾平凹小说中婚变意识的嬗变[J];南都学坛;1989年01期

7 王轻鸿;禅月诗魂:贾平凹小说的神话原型建构[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8 李春平;;作家的行为也要考虑社会道德责任[J];安徽文学;2002年09期

9 孙德喜;;贾平凹小说中的神秘文化诠释[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10 曹星明,龙永干;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营构:贾平凹小说试论[J];益阳师专学报;199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守谦;;关于“新时期文学”一词的考释——答刘锡诚同志[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3)[C];2005年

2 刘锡诚;;“新时期文学”词语考释[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2)[C];2005年

3 周晓风;;新时期文学的未完成性[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6)[C];2006年

4 李红军;;贾平凹小说论[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5 王世德;;与刘晓波对话——如何估价和展望新时期文学[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6 杨庆祥;;“主体论”与“新时期文学”的建构[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7 程光炜;;评价新时期文学三十年的几个问题[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年第3期(总第197期)[C];2010年

8 张守仁;张弘;;《十月》:为新时期文学局面破冰[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4)[C];2006年

9 张学军;;新时期文学的艺术变革[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8.6)[C];2008年

10 王春荣;;英雄乐章的文化审美变奏——新时期文学“英雄主题”及其多种表述[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向峰;改革开放与新时期文学的发展[N];辽宁日报;2008年

2 本报实习记者 李珊珊;新时期文学刊物的生存之道[N];中国文化报;2010年

3 蔡梅娟 山东理工大学中文系;和谐生存:新时期文学的人本母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五四”与新时期文学的一点比较[N];文汇报;2000年

5 郝雨;回眸新时期文学兴起[N];中国文化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杨雅莲;一部乡村忧患之书[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7 雷达;新时期文学每一重要时刻能听到他的声音[N];各界导报;2009年

8 张行健;骚动生活中的冷静思索[N];临汾日报;2009年

9 谢冕;凝重而深邃的思考[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年

10 朱寨;重读《新时期文学与道德》[N];中华读书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穆罕默德·阿里;城乡文化冲突——以贾平凹创作为个案[D];复旦大学;2010年

2 吴格非;萨特与中国新时期文学中人的“存在”探询[D];苏州大学;2003年

3 陈力君;代言与立言:新时期文学启蒙话语的嬗变[D];浙江大学;2004年

4 梁波;城乡冲突:新时期小说的一种叙事模式[D];兰州大学;2011年

5 王彩萍;儒家文化与新时期作家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6 李秀金;日常生活和新时期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刘一秀;传统与现代的纠结[D];吉林大学;2012年

8 王军宁;生态视野中的新时期文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9 许玉庆;远逝的村庄[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闫红;铁凝与新时期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莫蕾;新时期文学的“鬼魅叙事”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沈靖;“失乡”贾平凹的都市叙事与乡村记忆[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3 柴莉;贾平凹小说中农民人物形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王华;贾平凹小说的魔幻性及其中国元素[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袁方;论贾平凹小说的边缘美[D];西北大学;2011年

6 昌平;论贾平凹小说创作的流变[D];西南大学;2012年

7 鲁晓娟;贾平凹的乡土叙事[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朱觅;新时期文学启蒙话语研究[D];湖北大学;2012年

9 谭笑晗;新时期文学生活观念流变[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10 宋媛媛;多元话语空间中的文学史[D];天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396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6396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a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