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先秦圣人观念及形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5 03:26
【摘要】:圣人作为完美的理想人格,代表了道德、智慧以及权力的最高层级,圣人文化是中国文化最为突出的特质之一。先秦时期,行人出使、大臣进谏、策士游说、君臣问对、王者颁令、诸家立说以及学派内部师徒论道等,言“圣人”者不胜枚举。但是在不同时代之间、不同阶层之间、不同学派之间存在不同的圣人观念及形象,甚至于在学派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其圣人观念及形象也同中有异。圣人观念及形象在具体文本语境中的表现方式也各不相同,主要有举圣人以明事与举圣人以张论两大类。本文共分六章,以先秦学术发展为主线,以先秦典籍为研究单元,运用跨学科的视角,分别就历史典籍、儒家典籍、道家典籍、法家典籍中的圣人观念及形象进行细致归纳与全面研究,并试图寻找先秦圣人观念及形象的一些规律或者共性,最后总结其当世价值与当今启示。第一章探讨圣的字义演变及其属性。圣之本义为基于发达的听觉官能但不限于此的一项综合能力,耳有所闻而后口有宣言;受理性人文精神的影响,圣又内化为具有此项能力的主体。春秋战国时期,圣的涵义发生了多维衍变,汉代以“通”释“圣”具有总结特点。圣具有道德、智慧、政治和宗教四种属性。就道德属性而言,圣为“德之五行”之一,但圣与仁、义、礼、智并举而不同级,五者合称为德,而仁、义、礼、智四者又合称为善。从善到德,从人道到天道,明显具有质变与超越的性质。另一方面,圣往往在具体的德目中有所体现。就智慧属性而言,圣与聪是属于不同级别的概念,为其高级阶段;圣与智属于不同范畴,其能力在智之上。但是圣往往在知识、智慧、才能、谋略等层面显其一端。就政治属性而言,主要体现为圣与王的结合,亦时有圣臣之称。就宗教属性而言,首先圣作为一种能力,是巫之必备素养之一,而作为这种能力的内化者,圣与巫在沟通人、神关系上往往又具有相同的职能;其次圣又具有“超凡性”与“趋神性”特征。第二章主要就《尚书》《逸周书》《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典籍中的圣人观念及形象进行归纳研究。《尚书》中的圣人观念及形象体现为通晓事理或者心存善念。《逸周书》中的圣人观念及形象主要体现为趋时裁物、为民谋利、知人善任、鞠躬尽瘁等。《左传》《国语》中主要体现出因天事神、富于才智、明德知礼、善于治国四种圣人观念及形象,其涉及宗教、知识、道德、政治各个领域。就圣人类型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讲春秋时期是圣人观念及形象的定型期。《战国策》中的圣人善于因时、明于通变、勇于决断。第三章主要就《论语》、大小戴《礼记》、《孟子》与《荀子》等儒家典籍中的圣人观念及形象进行归纳研究。《论语》中圣人具有比君子和仁者高的品格,圣人体现出高大神秘的特征。大、小戴《礼记》中的圣人知礼行礼、守德爱民、体道序物,尤其《中庸》中的“诚者”是子思心目中理想的圣人,亦为儒家“内圣外王”人格的典范。《孟子》中指出圣人与民同类,通过不断提高个人修养可以成圣;圣人存仁爱、行仁政、施仁教,在德行的某一点上特别突出亦可称圣,圣人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错。《荀子》中亦认为圣人与民同类,通过学习礼法可以矫正恶性且有可能成圣;圣人既有仁德又有智慧、善于总结规律并能够利用其进行类推;《荀子》中又有圣王与圣臣之称,分别具有不同的品格。另外,《荀子》中还以“援道济儒”的方式呈现出带有道家色彩的圣人观念及形象,圣人坚守人道而不僭越天职,专注于分内之事而不妄为于分为之事。第四章主要就《老子》《列子》《庄子》《黄帝四经》《濾冠子》等道家典籍中的圣人观念及形象进行归纳研究。《老子》中通过“是以圣人”“故圣人”等方式呈现圣人观念及形象而具有训诫特征,其中的圣人自然无为、虚静朴素、柔弱谦卑、爱民不争。《列子》中体现出不恃智巧、虚静无为、富于洞见的圣人观念及形象。《庄子》中代表理想人格的“符号”颇多,应将“圣人”置于具体文本语境中进行定位;其中又分别有正、反两方面的圣人,正面的圣人在遵循自然之道的基础上保持道和德的原朴状态、保持民性和物性的本真,而反面的圣人往往劳形怵心或者舞弄仁义礼乐。《黄帝四经》中的圣人具有崇高地位,主要体现在君主治国理政应该重用圣人;另外其中的圣人观念及形象又体现为因天地以成事、待天时而动、虚静无为、审定刑名等。《濾冠子》中亦给予圣人极高的地位,一方面表现为圣人为君主之傅,另一方面圣人具有神性;另外主要呈现出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圣人观念及形象;尤其《学问》篇中通过问对之言体现出的圣人观念或塑造出的圣人形象又具有高度的学派融合特征。第五章主要就《商君书》《慎子》(佚文)《申子》(佚文)《韩非子》等法家典籍中的圣人观念及形象进行归纳研究。《商君书》中的圣人观念及形象一方面体现为因时因俗制法、设法官以普法、严酷执法,另一方面体现为重视耕战、反对巧言空谈、反对儒家仁术、反对商业与技艺。《慎子·威德》篇中的圣人观念及形象体现为有德而后有势位但不行私利。《申子》佚文中的圣人观念及形象体现为定名分以行“术”治、依据法律和规则治理天下。《韩非子》中的圣人观念及形象分为两类,具有道家色彩的圣人与彰显法家特征的圣人。前者体现为不追求额外之欲、因天地而贵虚静、尊重万物之规律而后成之等;后者体现为不循古而因时因俗制法、明赏罚以执法、行严刑峻法、重刑名参验之术、居尊位而使臣等,具有集法家之大成的特征;另外,《韩非子》中也指出有圣臣的存在,其品格表现为善于把握天下形势和君主心理、在国危之际敢于进谏忠言。第六章主要就先秦圣人观念及形象的当世价值以及对当代公民人格构建的启示进行总结。前者体现为圣人为君主之表率、圣人为说辩者之利器、圣人为士大夫之追求等;后者体现为理性崇拜、寻找自我,树德修能、勇于担当,尊重自然、和谐发展,趋时而为、注重实践等方面。先秦时期的圣人观念及形象随着道术的发展与逐渐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又呈现出学派之间互渗的特征。再者,先秦诸子具有类型化特征的圣人观念及形象在多数情况下并非其独家首创,前诸子时代的人们已经有不同程度的体认。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震;;中国思想史上的“圣人”概念[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2 刘泽华;;论天、道、圣、王四合一——中国政治思维的神话逻辑[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3 赵逵夫;;论慎到的法治思想[J];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04期

4 白欲晓;;圣、圣王与圣人——儒家“崇圣”信仰的渊源与流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5 杜晓;;简论《濾冠子》的篇章结构与思想主题[J];中国哲学史;2012年02期

6 赵辉;;先秦诸子散文的“史”体性质及渊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池桢;;先秦人性论中的君子与圣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谭宝刚;;从《老子》郭店本“绝智弃辩”到今本“绝圣弃智”[J];史学月刊;2009年07期

9 赵逵夫;;《鬼谷子》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年01期

10 王卫东;;“圣”之原型考——兼论中国古代的圣人观[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李向平;;圣人崇拜及其现代影响[N];东方早报;2013年

2 赵逵夫;;《晏子春秋》为齐人淳于髡编成考[N];光明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甘良勇;《大戴礼记》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张林祥;《商君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成云雷;先秦儒家圣人与社会秩序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397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6397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c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