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弗洛伊德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文化契机
【学位授予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206.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小芬;;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平面设计中的重要性[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2 何见平;;海报艺术和柏林“中国现代海报艺术展”[J];艺术·生活;2002年02期
3 郑世彦;;记奥托·兰克[J];大众心理学;2007年12期
4 ;迎大运·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丹青世界——中国现代工笔女性画家22人作品展 当代工笔具有代表性的女画家作品的首次集中展示[J];美术;2011年06期
5 张艳;;浅谈中国现代插画的发展及应用[J];价值工程;2011年19期
6 韩绪;;柏林“中国现代海报艺术展”亲历记[J];艺术·生活;2002年02期
7 熊璐;;佛家抽象思维指导中国现代佛教艺术创作的方向[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8期
8 ;封面释义[J];写作;2011年12期
9 ;张领军绘画作品欣赏[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年07期
10 刘毅青;;思想史的意义与经验感受的张力——中国现代美学研究的两维拓展[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车文博;葛鲁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加强对弗洛伊德主义的评论工作[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2 王丕;;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述评[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3 黄晓华;;中国现代癫狂叙事的修辞策略与认同困境[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4 孔建英;;关于建构当代艺术心理学的思考[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七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2年
5 李何林;;中国现代作家作品论的基本原则[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6 赵书;;北京历史上的四大文化名人[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7 白云霞;;精神分析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及对现代初期文化界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第11届3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陈福康;;略论中国现代杂文运动[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9 李乐平;;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高峰——论郭沫若《女神》的历史地位[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10 陈大柔;;西方心理学辩证理论的开端及我国的趋向[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沈庆达;系列邮票展现中国现代科学家的风采[N];中国集邮报;2011年
2 散木;透过“文存”镜照中国现代出版文化[N];中华读书报;2011年
3 张明星;大力实施二次创业 打造中国现代药都[N];河北日报;2009年
4 向敬之 岳麓书社;知识分子的国家使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陈菁霞;刘康:割舍不去的中国情怀[N];中华读书报;2010年
6 张琪;黄亚生:不可想象的中国[N];经济观察报;2011年
7 张炯;打通中国现代与当代文学史[N];文艺报;2011年
8 周喜丰 傅天明 何成伟;中国现代最大人工运河昨日动工[N];中华建筑报;2010年
9 李钧;酷评:一种谩骂式的粗暴批评[N];文艺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温艺晗;陆琴脚艺:修脚刀舞出大事业[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瑞华;弗洛伊德与文学批评[D];苏州大学;2008年
2 曹海峰;精神分析与电影[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3 李兵;易卜生心理现实主义剧作研究[D];中央戏剧学院;2005年
4 陆丽青;弗洛伊德的宗教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杨挺;奥尼尔表现主义戏剧观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6 王天红;中国现代新诗理论与外来影响[D];吉林大学;2011年
7 孔文清;弗洛姆自律道德及其对中国转型时期道德建设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孟秋丽;人类心灵的深层探索[D];吉林大学;2007年
9 丁礼明;劳伦斯现代主义小说中自我身份的危机与重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刘琳娟;弗洛伊德理论的自我矛盾及其影响下的文学创作[D];复旦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娟;论弗洛伊德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文化契机[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0年
2 龙海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弗洛伊德主义解读[D];云南大学;2010年
3 张琼;跨语际旅行:弗洛伊德主义中国化问题探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明杰;论中国现实主义油画的时代性[D];湖北美术学院;2011年
5 夏君;弗洛伊德主义对《我弥留之际》之影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6 廖欣;心理分析批评对作家作品研究的意义[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7 孙小光;俄狄浦斯的美学与人类学救赎[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卫霞;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国芳;舍伍德·安德森与施蛰存在弗洛伊德主义影响下之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10 尹根德;论弗洛伊德主义和舍伍德·安德森的文学创作[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398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639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