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文学综论
发布时间:2020-05-07 02:52
【摘要】: 翻检历史文献,我们认为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文学并非是荒漠、苍白的,作为从西晋至北魏这一历史阶段的链条,它在文学发展环节上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文学状况进行探究与研讨,以期充实、丰富此阶段文学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的内容,主要概述十六国时期文学的总体特色,一是文人群体的考察,这个时期的作家群体主要是有君王和臣僚组成,另外还有一部分隐逸与辗转此地的文士。二是考察文学作品所具有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这主要表现在民歌方面。现存的五胡十六国民歌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少数民族的社会状况、生活境遇以及思想情感等,充满了民族的风味与气息。 第二章的内容,主要从诗歌、辞赋、散文等各种文体的角度,以文本细读地方法全面地考察十六国文学的基本状况,有助于整体描述此时期的文学面貌,以稍补益前人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三章的内容,主要研究南北士人的流动情况,并探讨这种现象对于文化交流的意义。南北士人的流动主要包括两个群体:一是佛教僧侣群体;二是非宗教群体(家族、使者、个体士人等)。这种流动显然有利于南北文化(本文主要着眼于文学方面)的沟通与切磋,同时,那些北人的作品正是通过士人的携带南来,而逃脱了战乱中散佚的厄运。因此本章重点考察士人的南北流动状况和保存于南朝的北方乐府民歌——梁鼓角横吹曲。 最后,对十六国文学的意义进行总结,认为它具有两方面的作用,即开启北风和纠补南音。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206.2
本文编号:2652311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20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王运熙;梁鼓角横吹曲杂谈[J];楚雄师专学报;1995年04期
2 张兴兆;;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君主尚文论略[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周建江;帝国文学的凸现——《统万城铭》及其意义[J];固原师专学报;1994年03期
4 胡阿祥;魏晋时期河西地区本土文学述论[J];洛阳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5 赵逵夫;苏蕙《回文璇玑图》的文化蕴含和社会学认识价值[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6 胡道静;晋代道家书《苻子》成书年代考[J];文史哲;1984年03期
7 葛晓音;四言体的形成及其与辞赋的关系[J];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江中柱;北朝文人心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胡凯伦;中古陇右作家及其作品简论[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朱卉平;十六国时期文章的编年考订[D];西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523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652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