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文学”中的生存焦虑
发布时间:2020-05-07 15:33
【摘要】: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群体始终处于解决温饱、遭受身份歧视等方面的困扰,特殊的社会地位使他们总能真实地感受到个体存在于世所要面对的各种“烦”。这种“烦”被定义为个体的“生存性焦虑”,这种焦虑是为证明个体存在而生的,它既来自内在主体性自身的认识也来自外在客观世界的作用。从某种意义来说,生存焦虑与人类历史的发生和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而作为关注人的存在主题的文学创作,更因其挖掘、认识人类存在的价值意义和在人类发展史的前瞻性作用,不厌其烦的被从不同的角度言说。希望通过文学独有的力量进行实践和探究,继而找出克服和超越这一人类历史性的难题。 新世纪的中国文坛,在继承了前人精神向度的基础上,出现了关照社会新阶层——底层人群生活困境的文学作品。这些被称为“底层文学”的作品希望借作家之笔表达出那些无法亲身言说的生存困境和长期被漠视的底层群体的真实心声。正是对个体普遍生存性焦虑的共同关注,使“底层文学”创作者与被称为人道主义的存在哲学思想产生了交集。因此,“底层文学”作家尝试借鉴存在哲学思想中有关生存性焦虑,为身处底层生活困境中的人们找到一条克服和消解生存性焦虑的有效途径。 本文试生存性焦虑哲学思想与“底层文学”创作共同关注的:有关个体生存性焦虑的主题为机缘,从生存焦虑视角出发,梳理“底层文学”作品中对生存性焦虑在底层群体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表现形式,探寻引发个体生存性焦虑的深层原因,并融合中国传统思想精髓找到超越此种焦虑的良方。本文首先通过对西方存在焦虑哲学思想的梳理,特别是相关哲学思想和新世纪“底层文学”概念的界定,,找出二者精神共识的缘起——对个体生存性焦虑的认识。从而概括归纳何为生存性焦虑,并从属性上将生存焦虑分为本体上、精神上和心理上三类。在此基础上,论文第二部分展开描述底层群体日常生活中生存焦虑的具体表现:物质危机、精神空虚和道德谴责所引发的焦虑。由此通过对底层这一特殊群体生存困境的描述真实再现个体生存性焦虑的普遍性和危险性,使人们有意识地认清何为生存焦虑,及“此在”对种种非存在性的烦闷、畏惧情绪的真正本源是什么。对于第三部分,本文从“底层文学”所表述的对象——底层群体自身和文学作品创作主体两方面去揭示生存性焦虑得以产生的根源,一面将萨特的核心哲学思想:“存在先于本质”、“他人即是地域”和“绝对自由”理论贯穿“底层文学”创作的全过程,通过对人的存在问题的深入探究和思考,力求阐释从物质匮乏引发处境危机直至人性异化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所造成的个体存在性危机,全面系统地揭示存在焦虑的产生原因。另一面以萨特的“介入文学”理论为契机,通过还原创作主体自身的生存性焦虑和所肩负的文以载道的文学使命两方面发掘“底层文学”表现焦虑主题的内在动机。在本文的最后一章,底层作家在对个体生存性焦虑的分析和探索中,将西方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从社会实际出发,在上述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对个体生存性焦虑进行前瞻性的思考,力图为人类历史性难题提出具有践行性的解决办法,也为底层群体能得到现实生存现状的改观和精神层面的疗救做出贡献。并再次重申文学的人道主义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底层文学”对个体生存性焦虑的表述和探究,使人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文学样式,也将我国文学对底层群体生存焦虑的关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其自身所展现的文学艺术魅力和实践指导意义,应该引起更多学者的注意和更深入的研究。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底层文学”创作自身的不足及对存在性焦虑认识和研究的局限性。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206.7
本文编号:2653182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206.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祥夫;;一丝不挂[J];花城;2004年04期
2 陈振华;异化·沉沦·荒谬——刘震云小说“存在”主题阐释[J];晋阳学刊;2005年04期
3 王春荣;吴玉杰;;女性叙事与“底层叙事”主体身份的同构性[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管勇;徐洁莹;;身份认同的焦虑症——重读中篇小说《无巢》[J];名作欣赏;2012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马超;[N];文艺报;2008年
本文编号:26531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653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