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唐代士人华夷观探论

发布时间:2020-05-25 16:20
【摘要】:由于作为唐朝政权基础的“关陇集团”胡汉杂糅,初唐统治者没有过分强调华夷之辨。随着周边被征服的少数民族不断归附来降,唐王朝必定要做出合理的安置,这样才有利于维护政权和国家的稳定。于是,胡汉相融就成为王朝追寻的目标。处于这种情势下,统治者自然是过多地强调华夷一体。但是这是以确保华夏民族及文化不受异族侵扰,胡汉融合朝着“汉化”而不是“胡化”的方向发展为前提的。因此,所谓的“强调华夷一体”更多地是要做出“示无外”的姿态而已。初唐时期的士人依然秉承着“华夷之辨”的观念,华尊夷卑观是初唐士人的主导观念,较少数士人则主张不事四夷。 盛唐时期,唐王朝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较量中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加之频繁的民族交往使得唐人对夷族及其文化由陌生变得习以为常。此时唐人的心态较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开放,他们接受并喜爱异族文化,一时胡风大盛。盛唐时期士人的华夷观也变得更加开放,他们在诗文中表达了“夷夏混齐”的观念。但是,盛唐开放的社会观念并不能完全杜绝士人“华夷之辨”的观念。 安史之乱的爆发引致胡人对抗朝廷,这深深刺激了唐王朝统治集团。唐王朝开始对胡人军事集团采取防忌态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社会观念,夷夏大防的观念重新抬头。然而盛唐的开放观念作为一种日渐深入的社会意识,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所改变。此时唐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也没有急剧恶化,回纥政权还四次遣兵入援,助大唐扫平叛乱。唐人仇视的对象局限于安史叛乱的胡人军事集团,事实上他们追求的是一种华夷两安的状态。 晚唐藩镇割据愈演愈烈,各区域之间彼此分离,唐王朝的中央权力急剧衰落。此时周边少数民族也趁乱兴起,与唐王朝相对立,,并不时地发动战争,威胁着唐朝的边境安全。一些士人对此极为痛心,以传统的华夷之辨斥责少数民族。然而在内外俱困的情况下,唐王朝无暇兼顾内外。此外,长时期的胡汉杂居,大量的胡人逐渐汉化,晚唐时期的华夷之辨其实越来越弱化。无论是牛僧孺主张“先守身而后四夷”还是陈黯、程晏的华心观,他们都是希望民族之间和睦相处。这与晚唐经济凋敝、战乱不断,人们要求安定或苟安偷生的普遍心态有关。
【学位授予单位】:烟台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20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赖晓君;;“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浅论官本位文化与文学的关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2 李惠;;从唐诗柳意象看唐代士人审美趣尚[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刘杰峰;士人的痛苦旅程——从遗山词看元好问的悲剧心理[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4 张平仁;时事小说作者创作意图探析[J];孝感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5 林小云;西汉“士不遇”赋与士人心态[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刘晓东,赵毅;晚明士人社会交往的失范及其评述[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7 王明伟;科举制改革与晚清士人边缘化[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10期

8 王凤翔;;从士人命运看五代的重武轻文风气[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6年02期

9 甄静;;论魏晋士人的朝隐观[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高建立;;明清之际士商关系问题研究[J];江汉论坛;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樊文礼;;唐代儒家士人华夷观研究[A];唐史论丛(第十三辑)[C];2011年

2 陶新华;;孙吴政权中荆州士人稀少的原因试探[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何修龄;王仁波;;懿德太子墓壁画中的盛唐建筑[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二辑)[C];1981年

4 蔡君;苏雪痕;;浅谈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田园景境[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5 李磊;;江左士风在陈朝的延续及其终结[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贾建飞;;浅谈清人视野中的西域[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王冀敏;;将华小建设成师生向往留恋的幸福家园——在追随行知精神的道路上实现新的生长和超越[A];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30周年庆祝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曹立波;;论徐霞客的山水观——从中国古代文人出游的动机谈起[A];徐霞客研究(第14辑)[C];2006年

9 刘浦江;;正统论下的五代史观[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5年

10 王铁生;;从《士不遇赋》看董仲舒的理想人格[A];董仲舒与河北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深圳商报记者 刘悠扬;寻找士人的“江南”[N];深圳商报;2010年

2 特约记者 蓝田;杨国强:走进晚清士人的心灵[N];中华读书报;2009年

3 徐成淼;多姿多彩的乡士人物画[N];北京日报;2001年

4 吴琦;儒释之间[N];光明日报;2002年

5 记者 何腾江 实习生 陈施雅;战国士人言论自由[N];中山日报;2009年

6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博士生 陈荣庆 中共江西省赣州市委党校副校长 邓明;战国士人俸禄的变化与战国学术繁荣[N];中国贸易报;2009年

7 王萍 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所;剧目正剧化:元杂剧末行士人君子形象建构的文化自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范子烨;雅量:能藏能敛 情感深蕴[N];人民政协报;2002年

9 (美)包弼德著 刘宁译;《唐宋思想的转型》[N];中华读书报;2001年

10 梁建国;北宋官员的干谒[N];团结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龙;北魏政权中的汉族士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冯玉荣;明末清初松江士人与地方社会[D];复旦大学;2005年

3 王娟;冲突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南人北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4 黎文丽;唐代校书郎与文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黄芸;战国政学关系思想研究[D];北京大学;2006年

6 陈斯怀;道家与汉代士人心态及文学[D];山东大学;2007年

7 聂济冬;东汉士林风气与文学发展[D];山东大学;2006年

8 邵春驹;魏晋南北朝游集文化研究[D];扬州大学;2012年

9 吴志坚;元代科举与士人文风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10 金光一;《群书治要》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舒;唐代士人华夷观探论[D];烟台大学;2013年

2 张晓辉;唐代士人礼制教育初探[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3 王溪;儒家政治思想的实践困境[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4 王燕燕;晚明山人群体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纪东佐;魏晋南北朝泰山羊氏儒释道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贾红;对《儒林外史》中士人社会责任问题的反思[D];山西大学;2007年

7 翟杰;明末清初南、北方士人对待西学态度之比较[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赵玉霞;嵇康玄学理想的原型批评[D];延边大学;2005年

9 王慧博;角色承担与行为特质[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10 韩幸娜;历史教科书中的士人形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804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6804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5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