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今天派”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5 17:54
【摘要】:本文主要关注1970年代末出现的民间刊物《今天》与其成员“今天派”它生于文革结束不久的时代缝隙之中,但被时代忽略漫长的岁月,它的兴衰反映当时年轻知识分子的遭遇和命运。它绝非是过去的产物,它作为中国文学某阶段的连结环,起了紧密衔接过去和现在的作用。在这里除了《今天》本身包含的文学价值和特征以外,还关注它诞生过程中引起重要动因的因素。研究《今天》时,不能绕过构成《今天》外延的一系列因素,比如说“上山下上运动”、“天安门运动之后的民主化潮流”、“地下文学和民间刊物”等问题。它们都跟《今天》直接或间接地维持某种张力。因此,研究《今天》时先要明确确立《今天》和它们的关系中隐藏着的历史意义,“今天派”是什么环境中孕育出来的?当时在社会中蔓延的年轻知识分子共有的对社会和时代危机感是从哪里来的?首先解决这些问题是理解《今天》的最初阶段。 第一章,主要关注从红卫兵运动到思想解放之际,年轻知识分子的动向,探讨“今天派”诞生和历史动因。首次,关注上山下山运动的发展过程和它引起的影响,它对知青具有正面性和负面性,上山下山运动给知青给予痛苦和孤独,但同时提供自我思考的机遇。其次,关注苏醒之后知青的群体行动,比如说“地下沙龙”、“地下阅读热”等,对地下文学形成因素中,最明显的部分是,当时被称为毒草的西方文学著作,因此再进一步进行研究,以“灰皮书”和“黄皮书”为代表的毒草和知青的关系。最后,主要关注由“天安门运动”掀起的民主化潮流和由此激发的民间刊物的兴衰。本章,主要内容跟政治、历史有密切的关系。是从政治和历史角度上观察《今天》诞生的背景与其先锋性的根源。 第二章,关注跟主流文学界相反的《今天》和“今天派”的文学观和艺术理念,探讨“今天派”的先锋性因素。首先,关注《今天》和“今天派”构成因素中隐藏着的外国文学成分。这是早在上山下山运动中培养起来的因素,为了证明这一点在这里观察“今天派”和德国文学的关系,就是德国废墟文学和“四七社”;通过《今天》初期刊载的克罗齐美学,间接地理解“今天派”追求的文学观和价值观。其次,关注“今天派”对内面世界的叙述方式,通过北岛、芒克、食指等主要诗人作品进行分析。最后,关注在《今天》诗群当中唯一的女性诗人舒婷跟男性诗人不同的叙述特点,她通过女性特有的敏感性再现了复杂的情感世界。 第三章,关注《今天》和“今天派”一系列的非刊物活动。首先,关注他们举行的两次诗歌朗诵会,通过朗诵会“今天派”更容易、直接地接近读者与大众。其次,关注“今天派”中派生出来的“星星画会”和“四月影会”。“星星画会”黄锐是跟北岛、芒克一起创刊《今天》的重要人物之一。最后,关注被称为“朦胧诗论争”,“今天派”和其他文学群的对峙,一批是以艾青为代表的归来诗人群,他们向“今天派”给予朦胧的“桂冠”。另一边是从“今天派”耕种的土壤中孕育出来的第三代诗人群。他们具有类似的文学观,但因时代的变迁,他们站在的领域发生变化而导致对文学意识形态的变化。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206.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詹虎;;“废墟文学”代表作家海因里希·伯尔创作风格论[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4期

2 王巧玲;;黄皮书、灰皮书——影响了一代人的精神与思想[J];读书文摘;2009年01期

3 关海庭;“文化大革命”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述论[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5年05期

4 李润霞;;一个刊物与一场诗歌运动——论朦胧诗潮中的民刊《今天》[J];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5 梁艳;;朦胧诗、新诗潮与“今天派”:一段文学史的三种叙述[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黄平;;新时期文学的发生——以《今天》杂志为中心[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7 王亚斌;;穿越地表的突围——民刊《今天》的意义[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朱明;没有英雄的年代里的英雄─—《今天》派诗歌片论之二[J];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1期

9 朱明;自我的张扬与寂灭——“今天”派诗歌片论[J];红河学院学报;1991年01期

10 北岛;;我们每天的太阳(二首)[J];上海文学;1981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志国;《今天》与朦胧诗的发生[D];暨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望;永恒的“瞬间”[D];河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805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680520.html

上一篇:唐代士人华夷观探论  
下一篇:何良俊研究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a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