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文学论争语境中的鸳鸯蝴蝶派文化策略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206.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国清;历史地评价鸳鸯蝴蝶派[J];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2 张全之;挣脱功利主义束缚之后的病态发展——鸳鸯蝴蝶派言情小说综论[J];东岳论丛;1999年02期
3 董丽敏;现代性建构:被忽视的途径——重识文学研究会与鸳鸯蝴蝶派的论争[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谷翠峰;也谈鸳鸯蝴蝶派[J];大连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5 魏红梅;;“鸳鸯蝴蝶派”的某种契合[J];山东文学;2007年04期
6 陈学勇;;鸳鸯蝴蝶派的刘半农[J];书城;1995年04期
7 张永久;;寂寞文章几人识?——毕倚虹的悲欢人生[J];书屋;2009年11期
8 艾华;鸳鸯蝴蝶派二题[J];滁州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9 吴小如;;“鸳鸯蝴蝶派”今昔[J];文学自由谈;1992年01期
10 曾晰;;返影[J];创作评谭;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谭旭虎;;风格特征、主体性与好莱坞老电影片名翻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郭浩帆;;张毅汉——一位被遗忘的小说家[A];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郭浩帆;;张毅汉——一位被遗忘的小说家[A];山东近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罗岗;;想象城市的方式[A];“双三角论坛:国际大都市群理论与中国当代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张颐武;;千禧回望:“内向化”的含义——中国早期电影的“另类的现代性”的价值[A];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首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1年
6 袁进;;连接古今的过渡小说——论《花月痕》的影响[A];山东近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袁进;;连接古今的过渡小说——论《花月痕》的影响[A];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李永东;;区域文化与20世纪中国小说的消长沉浮[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9 吴中杰;;上海的文化精神(提纲)[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包忠文;;略谈当代文艺的低俗化倾向——兼谈瞿秋白有关论述[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一辑)[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苏州大学文学院 范伯群;“上海学”史家重新评价鸳鸯蝴蝶派[N];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王群;辛亥革命前后的副刊[N];中华新闻报;2004年
3 栾梅健;“生不逢时”的市民作家[N];文学报;2011年
4 袁良骏;给“两个翅膀论”泼点冷水[N];中华读书报;2002年
5 盘剑;文学的电影与电影的文学[N];中华读书报;2005年
6 范小青;永恒的美与爱[N];文学报;2011年
7 孙武臣;媚俗的“△”[N];中国艺术报;2004年
8 季进;鸳鸯蝴蝶《礼拜六》[N];苏州日报;2006年
9 万文娴;乘着文学的另一只翅膀腾飞[N];文学报;2007年
10 武汉大学出版科学系 吴永贵;沈知方,纵横书业的经营奇才[N];光明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木青;分歧与尺度[D];苏州大学;2008年
2 李文倩;李定夷及其文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3 潘盛;“泪”世界的形成——徐枕亚小说创作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4 潘盛;“泪”世界的形成[D];复旦大学;2009年
5 沈庆会;包天笑及其小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登林;上海市民文化与现代通俗小说论[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7 鲁毅;夹缝中的抉择[D];山东大学;2012年
8 贺昱;疏离·交叉·相融[D];复旦大学;2006年
9 张德明;现代与反现代张力中的中国现代文学[D];四川大学;2004年
10 王晓文;二十世纪中国市民小说论纲[D];山东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海燕;五四新文学论争语境中的鸳鸯蝴蝶派文化策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2 代宁;鸳鸯蝴蝶派与大众传媒的互动关系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3 谢丽巧;论鸳鸯蝴蝶派与砚友社[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黄谦;人性的觉醒与局限[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5 王玫;鸳鸯蝴蝶派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年
6 柴凤品;二十世纪初中国大众文化论争的反思[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7 季宵瑶;“鸳鸯蝴蝶派”之再考察:1920年代上海文人交游网络[D];复旦大学;2008年
8 林彩云;从《红玫瑰》管窥鸳鸯蝴蝶派的流变[D];厦门大学;2008年
9 李晨曦;透析《红杂志》的“红”[D];青岛大学;2011年
10 贾金利;《礼拜六》杂志编辑思想评析[D];河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828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682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