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爱玲文学创作中的战争书写
发布时间:2020-06-01 05:31
【摘要】:20世纪40年代,沦陷区的小说因其特殊的政治背景导致通俗性作品蓬勃地发展。张爱玲以她独特的女性视角创作了大量反映身处浮躁社会环境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及其心理问题。用华美绚丽的辞藻来表现沪港两地男女间饱经沧桑的经历是她文学的主要切入点。但在张爱玲的作品中也有表现战争书写的部分,用她独特的战争视角表现出不同于传统战争叙事的哀怨感伤,也不同于主流战争叙事的庄严宏伟,她是以一种个人主义的立场,以一种淡漠化的叙事,表现了人类在这种极端化和毁灭性环境中的人性。全文在结构上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主要总结张爱玲战争书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阐述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并说明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原则。 第二部分抗日战争与张爱玲的战争书写。这一部分主要对张爱玲进行一个整体的介绍以及战争对她成长经历的影响。结合抗战时期的社会背景,凸显张爱玲作品中的战争叙事描写。抗战时期,由于环境因素,文学的创作分为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沦陷区文学,而身处沦陷区的张爱玲在她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中,也直接、间接地反映了在这个特殊社会环境下,人们对战争的态度以及所处战争环境中人们的生存状态。 第三部分张爱玲战争书写的个人立场。这一部分主要谈论张爱玲的战争叙事中的鲜明的个人色彩,以及与主流战争叙事的区别。她从国家民族的话题中跳脱出来,没有将战争上升为一种爱国主义的情感,没有歌功颂德与犀利批评。而是注重表现身处都市里的人们面对日益严重的战争威胁时,,如何在身心都受到压迫的同时继续艰难的运用自己的方法和手段求生存。她对战争的看法超越了民族、国家和历史的范畴,是站在一种更为高远的人性层面来看待战争,给她的作品带来了穿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品性。 第四部分张爱玲战时争书写的文本展现。这一部分主要研究战争在张爱玲作品中的文本展现。战争本身并不是张爱玲描写和表现的主要对象,她的目的是要表现战争这种极端化和毁灭性的环境下人类生存状态中的人性问题。她并不将战争放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中作阶段性的描述,而是将它放在历史的长河中使其淡化与虚化,作为一种看似似有似无的力量而存在。 第五部分张爱玲战争书写的审美价值。这一部分主要在第一、二、三、四部分的基础上,纵观张爱玲整个创作生涯中的战争书写的价值与意义。特定时代的特殊经验与历史意识,张爱玲用她独特的写作方式提供了对战争,对民族建构的不同想象。她这种身处炮火中的女性经验所引发的对战争掩盖小人物生存权利的质疑,正是对战争的个人化叙述,使得另一种不同于传统历史战争叙事的方式浮现出来。正是这些支离破碎的女性细节描述拼贴起那早已灰飞烟灭的历史,让人们在思考对整体的抗战历史叙述时多了一个参照。 第六部分本文的结语。主要是总结全文,强调张爱玲文学创作中的战争书写的意义以及对整个战争时期文学作品战争叙事的贡献和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206.6
本文编号:2691015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206.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云青;;妥协·情欲·真实——张爱玲抗战末期文学行为再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9期
2 尤冬克;“生存意识”与抗战文学——谈抗战时期的小说创作[J];北方论丛;1998年04期
3 杨青泉;;张爱玲的战争体验——从“大场”谈起[J];今传媒;2010年11期
4 陈远;;张爱玲与上海的沦陷[J];船山学刊;2007年04期
5 秦弓;;张爱玲对母亲形象的阴性书写[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6 史玉丰;;张爱玲的战争叙事[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7 孙晓忠;乱世怨女梦——战时中国作家的一种写作方式[J];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8 汪维维;;艰难的女性启蒙——重读张爱玲《倾城之恋》[J];华文文学;2009年04期
9 成秀萍;批判男性世界的女性书写——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主义色彩[J];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05期
10 秦弓;;抗战文学研究的概况与问题[J];抗日战争研究;2007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羽;“东吴系女作家”研究(1938—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韩辉;沦陷区背景下的“南玲北梅”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910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691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