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知识社会学视野下的“张爱玲热”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7 07:40
【摘要】:张爱玲作品问世以来,以其独具的艺术魅力,受到大众热捧。从1940年代的横空出世,到1980年代的“重新发现”,再到1990年代的“重塑金身”,同一个张爱玲、同样的作品在不同时代产生多次“张爱玲热”现象,无论在学界还是民间都备受关注。在学界,有关名家学者的评说和研究论文层出不穷、汗牛充栋,在民间,张爱玲及其作品的出版热、阅读热、品评热、传记热、影视热频频出现、热闹非凡。因此,在全面梳理“张爱玲热”现象的基础上,从知识社会学视角出发,尝试对不同时代的“张爱玲热”现象开展新的诠释与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论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绪论:首先简要介绍张爱玲研究概况,其次介绍“张爱玲热”现象的研究现状,最后说明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分阶段介绍张爱玲生平和作品,论述不同时期出现的“张爱玲热”现象。第三部分:从知识社会角度分析“张爱玲热”现象产生原因。从外部推动因素、作家及作品本体因素、读者接受和出版机构策略因素三方面入手。首先,探讨分析不同时代社会环境的推动因素。主要有三个重要阶段。20世纪40年代:孤岛文化的局限性、通俗化的文学环境与杂志报业的蓬勃发展为张爱玲作品接受提供了环境条件;鸳鸯蝴蝶派复兴为张爱玲热的诞生提供了重要平台。20世纪80年代:文学领域内政治意识的束缚被冲破;海内外学者的介绍与研究推动国内学术界研究热,张爱玲“重回”中国现代文学史。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历社会转型、大众文化的兴起、文学商业化发展、传媒业的技术革新都为“张爱玲热”提供了外部条件。在社会环境的推动下,结合张爱玲作品的独特魅力,使得其作品以多样化的形式(影视剧、话剧、音乐剧等)进入大众文化生活。遗作发表、佚作钩沉、作品改编电影的成功,再掀新一轮高潮。其次,分析作家、作品本体因素。一是张爱玲的传奇人生对其创作和接受的影响;二是成功的营销(包括张爱玲自我营销和遗产执行人的商业营销)为“张爱玲热”推波助澜;三是张爱玲作品对婚姻、爱情、人性等永恒主题的深入挖掘独具特色;四是雅俗共赏的特性使得受众范围深广;五是将现代主义的技巧与传统的创作手法相融合,更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审美习惯,满足不同时代读者的审美需求。最后,分析不同阶层读者对张爱玲作品的接受情况以及出版机构采取的各种出版策略对“张爱玲热”的影响因素。第四部分:通过文化现象类比,分析“张爱玲热”现象的独特价值和意义。这也是论文的一个创新点。纵观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张爱玲热”现象并非个例,轨迹类似的还有“钱钟书热”、“沈从文热”等。对比而言,三位作家创作各有不同侧重,张爱玲作品更多关注爱情婚姻,表现乱世苍凉;钱钟书则更为关注现代知识青年的人生困境,展现中国现代文明和现代人生的困境;而沈从文的文学思想是非功利的,他试图在纷乱的时代中寻找一种作为纯美世界的艺术。他们的作品多表现俗常生活,没有表现宏大的战争与革命,没有激烈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长期被主流文学排斥,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被封禁或边缘化。1980年代初,对被封禁的文学作品、被边缘化作家的“重新发现”,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新书写”,说明文学开始摆脱政治意识的束缚,走向多元化、个性化。从期待视野来看,这种现象体现了个人叙事与宏大叙事的对抗。深层次的原因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政治生活、集体意识对个性意识的长期压抑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厌弃,1980年代这种格局被打破以后,社会意识形态转型导致个体意识兴起,体现世俗情趣和市民文化的大众需求愈加普遍,在无形中推动文学领域相应改变。1990年代,随着大众文化兴起,文学发展更加个性化、商品化。平民大众在经历了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匮乏之后,开始大量消费文化产品。经过商业化包装,作家变成了消费文化的符号,全方位进入人们的文化消费生活,产生类似文化现象。“张爱玲”现象折射出的文学发展与政治环境的关系的复杂性,对文学实践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该现象的多次出现说明,只要文学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品格,能契合读者的期待视野,具有时代意义和文学价值,即使被暂时埋没,在历经接受政治和阅读文化实践洗礼之后,仍能散发出璀璨的光辉,被大众所推崇。第五部分:结语。从文学经典形成角度综合分析“张爱玲热”现象的成因和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206.7
【图文】:

示意图,张爱玲,沈从文,轨迹


图1张爱玲热、钱钟书热、沈从文热历经轨迹示意图逡逑3.1.1邋“钱钟书热”现象逡逑钱钟书于1938年开始创作《谈艺录》,1941年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校任教期间逡逑完成《谈艺录》的创作。1945-1947年,相继出版短篇小说《人兽鬼》、诗文评《谈艺录》逡逑和长篇小说《围城》。其中,《围城》1947年在中国内地出版单行本,1949年以后就在逡逑大陆销声匿迹。1966年文革爆发后,钱钟书作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被“揪出”,经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云峰;20多年来大陆“张爱玲热”的文化剖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曾琪;;传播学视野下的“张爱玲热”[J];东岳论丛;2005年06期

3 陈辽;;从“张爱玲热”到《色,戒》狂[J];华文文学;2007年06期

4 李伟;;试析台湾的“张爱玲热现象”[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5 刘洁;田建国;;解析中国大陆的“张爱玲热”[J];河南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6 李天福;林小琪;;“张爱玲热”的传播学解析及当代启示[J];当代文坛;2011年02期

7 周雪琴;张爱玲热现象探寻[J];晋中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2期

8 何满子;;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的“张爱玲热”[J];中华魂;2006年12期

9 ;也谈“张爱玲热”[J];中华魂;2007年09期

10 崔燕;;“张爱玲热”久盛不衰[J];青岛画报;2009年09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焦婷;《色,戒》上映引发书店“张爱玲热”[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康宝芳;内地文学接受视界中两次“张爱玲热”现象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李丹;知识社会学视野下的“张爱玲热”现象研究[D];西北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058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058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3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