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将孙文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7 13:37
【摘要】:论文绪论部分简述刘将孙的生平经历、作品流传。通过时人对其人其文的高度评价,彰显他在当时文坛的重要地位,以及现当代学者对其文学思想的关注和赞赏,凸显其文学思想的重要性和影响力。然而前人对刘将孙文学思想的评价均是只言片语,分散细碎,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不能呈现其整体特征。本文尝试对刘将孙的文学思想进行提炼归纳、分类总结,努力呈现其思想全貌及整体特征。 第一章文学本体论。通过阐述刘将孙的文道观、文气说、性情说来说明其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刘将孙受理学大师欧阳守道“文资于理,理资于学”的影响,提出“文必宿于理,而理无不粲然而为文”的文道观,合文道于一体;“文以理为主,以气为辅”,无论是刚正宏大的“浩然之气”还是超凡脱俗的“清气”,都是文章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诗本出于情性”,只有发乎真情,本乎性情,才能写出上乘之作,不朽之文。 第二章文学审美风格论。通过阐述刘将孙的自然论、诗味论、诗禅说来说明其对文学审美风格的看法。首先是“天趣语难得”。刘将孙推崇毫无人工斧凿的自然之作,反对锤炼雕琢刻意为文。认为诗之天趣发自本心,只有内心澄静,方能作品清新;其次是“篇有兴而语有味”。诗的艺术价值不仅在语言、意义之内,更在其外。欣赏者须于“言外”、“意外”求之,方能“有所发”,得之味;最后是“诗固有不得不如禅”。作诗如参禅,要追求言外之境、意外之味。然而,诗的本质在于表情达意,抒发感受,不能像禅那样恍忽渺茫,虚幻不实。 第三章文体论。刘将孙关于文体的论述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推尊诗、词体,提出“诗、词与文同一机轴”;二、力倡时文,认为“时文之精,即古文之理也”。这就打破了文体界限和古今时空界限,对文体概念高度提炼,抵制了时人贬低诗词和时文的不良风气。 第四章亡国之痛、遗民心态与刘将孙的文学创作和批评。把刘将孙放在宋末元初的遗民群体中,考查其遗民身份及心态对其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影响。 第五章刘将孙文学思想的地位和影响。先是把刘将孙的文学思想与其父刘辰翁作比较,可以看出其“濡染家学,颇习父风”并有所创新发展;再是介绍刘将孙文学思想在当时及后世的地位和影响,再次证明其文学思想的研究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206.2
本文编号:2806174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20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查洪德;重自我法自然:刘将孙张扬个性的文学思想[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查洪德;精神的叛逆和文学的重自我法自然——论刘将孙的文学思想[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查洪德;刘将孙的诗文成就[J];文学遗产;2004年02期
4 李鸣;;刘将孙生平创作考论[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5 彭丽;;刘将孙文集著作考[J];黑龙江史志;2009年13期
6 曹军黎;刘荣平;;刘将孙简谱[J];中国韵文学刊;2010年04期
7 李璞;;刘将孙年谱[J];词学;2014年01期
8 陈水根;;凤林书院词人赵文刘辰翁刘将孙的交往与唱和[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9 李超;;从《如心室画记》看刘将孙的师心倾向[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10 李璞;刘将孙行踪考辨[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媛媛;刘将孙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徐琼;刘将孙文学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3 陈安梅;刘将孙诗歌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28061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06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