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中芙蓉的审美意象探析
发布时间:2020-08-27 18:11
【摘要】:意象是走入和探析文学的一个重要窗口,芙蓉意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芙蓉”有两指,一指睡莲科的草本水生花卉荷花,一指锦葵科的陆生木本花卉木芙蓉。荷花从先秦时便进入文学表现的领域,木芙蓉在唐宋之后大量涌现,不过木芙蓉始终未能与荷花平分秋色,所以我们研究的芙蓉审美意象主要指荷花审美意象。本文以荷花意象和木芙蓉意象为研究对象,采用审美解读的视角,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大框架中,横向上打破诗、词、文、赋等的文体分隔,纵向上在不同时期中梳理“芙蓉”审美意象发生、发展和成熟的线索,具体分析荷花和木芙蓉意象的审美特征,并落脚在美学和文学中典型个案的解读,力求对“芙蓉”意象进行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论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芙蓉审美意象的发生和发展。荷花作为中国传统名花,在由先秦、汉魏六朝,经唐宋,直到明清的不同文学时期,展现出审美意象发展的连贯性以及每一阶段的新特点。在由最初的食用价值、生殖意味象征向意象审美的转变中,形成了荷花意象发展的两路——女性意味意象和君子意味意象,每一时期的荷花审美意象基本都是围绕这两路展开。佛教与莲花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道教寓意的影响,更加丰富了荷花意象的内涵。由荷花的物色美升华出的审美风格和境界,则是荷花意象向审美批评领域的拓展。而木芙蓉意象集中出现在唐宋时期,文人们对木芙蓉的花神传说、美感及品质象征等多有歌咏。 第二部分,芙蓉意象的审美特征。以中国古典美学的意象理论为基础,以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诗词文赋为例证,详细分析荷花和木芙蓉作为自然意象的审美特征及韵味。荷花意象的审美特征从物色美和风景美两个方面来写,侧面和整体相结合。其中,物色美具体描述了荷花的色彩美、香味美和形态美,风景美主要展现了水中和月下荷花别样的美丽。木芙蓉意象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为花色之美,临水而生更添了几分清雅和高致。 第三部分,芙蓉意象典型个案分析。通过对“芙蓉出水”的审美理想、周敦颐《爱莲说》以及林黛玉与芙蓉意象这些经典个案进行系统的研究,进而更加深入地把握和发掘芙蓉意象的独到之处。“芙蓉出水”的审美理想,从审美主体来说,是情感的真挚和心性的空灵;从美学风格来说,表现为一种自然、清丽的美。《爱莲说》通过莲花意象来阐明义理,表达对莲花所象征的“君子”理想人格和心性修养的追求,走向内在的“比德”演绎。林黛玉是水芙蓉和木芙蓉融合后的理想形象,芙蓉意象在映照黛玉性格、烘托宝黛爱情和预示黛玉命运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206.2
本文编号:2806446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20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平;“红楼”芙蓉辨[J];红楼梦学刊;1983年01期
2 张庆善;;说芙蓉[J];红楼梦学刊;1984年04期
3 吕启祥;花的精魂 诗的化身——林黛玉形象的文化蕴含和造型特色[J];红楼梦学刊;1987年03期
4 合山究,陈曦钟;《红楼梦》与花[J];红楼梦学刊;2001年02期
5 段江丽;;《红楼梦》中的“比德”:从“林黛玉与花”说起[J];红楼梦学刊;2006年03期
6 陶玮;;芙蓉辨——论黛玉、晴雯之“芙蓉”[J];红楼梦学刊;2010年04期
7 刘立策;《贲》卦与魏晋六朝审美理想的转变[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8 俞香顺;中国文学中的采莲主题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9 俞香顺;荷花意象和佛道关系的融合[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10 贾一心;莲花的原型批评[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渠红岩;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064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06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