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比较文学的翻译转向
本文关键词:论比较文学的翻译转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比较文学向翻译研究转向是当前国际比较文学发展的一个最新趋势,同时也将是未来中国比较文学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本文指出,当代比较文学发生的文化转向呈现出三个新的发展趋势,即对各种文学和文化理论的运用,对影视、动漫作品的研究,以及对翻译进行的研究。而其中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的关系最为密切。比较文学的翻译转向为当前国际比较文学、同时也将为未来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展示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者单位】: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关键词】: 比较文学 翻译研究 文化转向 翻译转向
【分类号】:I0-03;I046
【正文快照】: 当1993年英国著名比较文学家兼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在其于当年出版的专著《比较文学批判导论》①一书的最后一章打出“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这一标题时,她实际上已经提出了“比较文学的翻译转向”这一命题。巴斯奈特这一标题的英文原文是“fromcompara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谢天振;当代西方翻译研究的三大突破和两大转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时波;;文学翻译的美学效果[J];长春大学学报;2006年09期
2 彭丽;;文化特色词种类探源[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9期
3 张洁,张德让;翻译与政治——梁启超翻译活动中的“善变”与“不变”[J];巢湖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宋安妮;从接受美学看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李昕;;改写理论对译者创造性叛逆的解释[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吴萍;现代阐释学视野下的文学文本翻译者的主体性问题[J];外国语言文学;2004年04期
7 徐蕾;李里峰;;严复译著与“翻译的政治”[J];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8 陈丽娟;;女性主义:译作评论的新视角[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9 茆东莲;从《天净沙·秋思》的英译看文学翻译的多样性[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10 贺春英;文化与翻译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建;;从文学翻译中错位文化意象的处理谈起:翻译文学一定要保留“洋装”么?[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洪涛;;从此岸到彼岸的反拨与超越——当代西方翻译研究学派研究范式探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绍祥;西方汉学界的“公敌”——英国汉学家翟理斯(1845—1935)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2 胡德香;中西比较语境下的文化翻译批评理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吴波;论译者的主体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蒋向艳;向着中西文化“第三元”的自觉探寻[D];复旦大学;2005年
5 徐来;《庄子》英译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6 沈庆会;包天笑及其小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杜慧敏;文本译介、文化相遇与文学关系[D];复旦大学;2006年
8 何绍斌;越界与想象[D];复旦大学;2006年
9 徐剑;翻译行为合理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高志强;《小说月报》(1921-1931)翻译文学初探[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莫逊男;从归化到异化[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闫飞;翻译中的思维科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赵娟;翻译认知心理过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骥;翻译策略的选择及其在谚语翻译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4年
5 王颖;文化负载词汇及其翻译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6 刘霁;哲学阐释学与接受美学观照下的文化误译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7 徐玉娟;接受理论与文学翻译的再创造[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楼巍;从文化角度看中国近代文学翻译[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9 费书东;他知道自己是个诗人——论方平的跨语际实践及其比较文学史意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10 许济涛;翻译研究的哲学诠释学考察及其结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超;;反思与前瞻——中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导高层论坛会议纪要[J];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04期
2 胡宇;廖文丽;;阿瑟·韦利的文化身份与《论语》翻译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3 陈虹嫣;;《世界文学》(1953-2008年)中的德语文学翻译初探[J];德国研究;2011年02期
4 张群星;;对2005~2010年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反思[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王瑛;;求同之于辨异:探求一种新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兼论宇文所安的《迷楼:诗与欲望的迷宫》[J];当代文坛;2011年04期
6 余小蕊;;《呼啸山庄》与《故事新编-铸剑》复仇主题之比较[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7 余小蕊;;《呼啸山庄》与《故事新编-铸剑》复仇主题之比较[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8 张志秀;;从艺术哲学角度浅谈古诗意境翻译[J];群文天地;2011年02期
9 谭五昌;;跨文化、跨学科的开拓性的文学研究——10卷本《王向远著作集》简评[J];励耘学刊(文学卷);2010年01期
10 陈谊;吴丹平;;《雷雨》王佐良英译本“可表演性”翻译特征研究[J];长城;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费小平;;《翻译研究与杰出的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学者资源的阅读:译介学研究的文本化途径》[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第6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翻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3 王宁;;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国际背景、研究现状及未来走向[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4 黄幼岚;;对曹禺、奥尼尔戏剧的比较文学研究综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刘娜;;权力话语对译本的影响——《简·爱》不同译本的个案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刘娜;;权力话语对译本的影响——《简·爱》译本的个案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陈月红;;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研究十余年综述[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田禾访谈录[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邹岳奇访谈录[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李宁;;民俗文化翻译初探——以《福乐智慧》中民俗文化的英译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超;跨学科成比较文学研究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记者 姜小玲;“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文库”出版[N];解放日报;2011年
3 周玉宁;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文库在上海出版[N];文艺报;2011年
4 孟昭毅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研究重返文学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王夕雨;比较文学研究,自由实践的场域[N];人民政协报;2011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 叶舒宪;季羡林的比较文学研究[N];光明日报;2009年
7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谢天振;译介学研究:中外文学关系新视角[N];社会科学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刘茜;多元文化中的文学对话[N];中国文化报;2008年
9 高青;新视野中的比较文学研究[N];光明日报;2006年
10 宿玉村;张力与差异中的互动:建构两岸多元对话的比较文学学术网络[N];中华读书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立春;中国的日本近现代小说翻译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2 段峰;透明的眼睛:文化视野下的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3 文治芳;论乐黛云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D];山东大学;2009年
4 李磊荣;论民族文化的可译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5 尹衍桐;穿越时空的对话:文学翻译价值论[D];山东大学;2007年
6 封一函;结构与解构:从乔姆斯基到韦努蒂[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7 陶丽霞;文化观与翻译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何子章;差异及对立的终结[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唐艳芳;赛珍珠《水浒传》翻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苏艳;回望失落的精神家园:神话—原型视阈中的文学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亚芳;意识形态与诗学操控下的翻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马轶男;论译者对儿童文学翻译的操纵[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3 王芳琳;意识形态对中国翻译文学选材得影响(1898-1937)[D];重庆大学;2007年
4 舒畅;《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译本[D];苏州大学;2008年
5 周昕;从奈达译论看《骆驼祥子》施译本[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6 杜洪峰;“忠实”原则在《红楼梦》翻译过程中的体现[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7 梁春凤;西方女性主义翻译与中国女性翻译的比较[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8 程漫春;以过程为取向的翻译研究方法——兼对《飘》中译本的过程取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9 韩佳;巴赫金对话理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主体间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王玉;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情诗意象翻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论比较文学的翻译转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06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0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