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陈白尘的干校记忆书写

发布时间:2020-08-27 23:54
【摘要】:陈白尘是我国著名的剧作家、戏剧活动家、小说家,其生活经历和文学创作历程反映着将近一个世纪的时代变迁。文化大革命时期,《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将陈白尘30年代创作的《石达开的末路》认定为“反共历史剧”。陈白尘也因此成为黑帮分子而幽闭于“牛棚”之中。同一时期,黑龙江柳河“五七”干校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推广。1969年11月27日,陈白尘正式接到下放湖北咸宁“五七”干校的通知,开始了近三年悲喜交加的干校生活。 在“文革”期间,陈白尘笔耕不辍,留下了十几万字具有很高史料价值的日记。值得注意的是,作品《牛棚日记》与《听楼梯日记》所记录的时间段分别是1966-1972、1974-1979年,基本上与知识分子下放干校的时间以及“五七”干校的发展轨迹相吻合。我们尽可以从中体会作者在干校生活中的点滴经历和历经磨难后的心路历程。1982年,在“文革”的阴影逐渐淡去之时,陈白尘发表了回忆“五七”干校经历的长篇散文《云梦断忆》,获得极大好评。 对于陈白尘干校记忆书写的进一步分析正是基于对不同时期、不同境遇、不同历史语境下的《牛棚日记》和《云梦断忆》的文本细读,在文学作品与历史资料中结合作者创作历程与个人经历,剖析作品特性,运用群体心理学的理论,结合陈白尘的坎坷境遇分析同为“五七战士”的大批知识分子的群体性失落和人格缺失现象。 论文正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一段经历,两部作品。此部分从《牛棚日记》和《云梦断忆》的写作手法,姿态,文体选择等角度分析两部作品之间存在的关联以及区别。第二个部分:陈白尘干校记忆书写的特点。通过文本细读总结陈白尘对于“五七”干校记忆书写的特点,包括陈白尘个人经历的丰富性对于干校记忆书写的影响,陈白尘多维度的干校记忆书写,以及干校书写中所体现的对立与继承。第三个部分:干校时代知识分子选择困境。分析“文革”时期干校中的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以及保持自我独立、找寻自我人格的困境所在。第四个部分:无法直面的自我。此部分论述跨干校时期,或者过干校时期知识分子回望历史,记录干校生活的局限性。包括个人记忆在集体记忆中的迷失以及知识分子的群体性失落以及人格缺失。在经历苦难之后,知识分子更应该思考的是直面过去的自我,寻找独立的人格,走出群体“失语”的窘境。无论是曾经的真诚认罪还是委曲求全,如今都应该成为历史而被记住,更应该成为教训而被思考。知识分子面对自己和自己所属的阶层时,更应该以平常心来反思,走出自我所受到的禁锢。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206.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曲竟玮;;论老生代散文的历史理性精神[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王尧;思想历程的转换与主流话语的生产──关于“文革文学”的一个侧面研究[J];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04期

3 张磊;;论陈白尘《云梦断忆》的创作心态[J];江汉论坛;2008年10期

4 陈辽;;论干校文化的二重性与干校文学的多义性[J];江汉论坛;2009年10期

5 陈虹;;从监狱中诞生的作家:陈白尘、艾青[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陈虹;中国作家与“五七干校”[J];书屋;2002年03期

7 谷海慧;;“文革”记忆与表述——“老生代”散文的一个研究视角[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陈晓明;论当代文学中知识分子人格独立意识的觉醒[J];武汉金专学报;1998年01期

9 李扬;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耗机制──对创作主体的一种反思与省察[J];文艺理论研究;1999年03期

10 刘保昌;;干校文学论:以向阳湖“五七”干校为中心[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本文编号:28067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067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7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