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公共空间视域下的沈从文热

发布时间:2020-09-26 16:33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文坛上爆发了规模巨大的“沈从文热”,它自诞生之日起就迅速的席卷了整个文坛,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亮丽的一道风景线。虽然对于“沈从文热”产生的原因众说纷纭。但无论是海外汉学界对沈从文的越来越高的呼声,还是1988年无奈错失沈从文的诺贝尔文学奖,都只能是“沈从文热”产生的导火索,究其产生的具体原因,与中国八十年代的社会转型关系密切。中国的社会转型早已有之,但八十年代的社会转型意义深远,它不仅带来了高度的现代化的科技同时还带来了市场经济,并最终导致大众文化和文学公共领域的产生,这一切表现在人身上,就是使得主流的审美主义倾向滑入了世俗化、感性化的深渊而无法自拔。沈从文之所以能够在这个环境中迅速的被重新认可重新评价,正是因为他作品中那些感性化的人性、平面化的世俗性都与身处精神焦虑中的人的心境相契合。所以本文从时代转型背景下的社会、文化、媒介等多种因素的变化下,来分析读者对于沈从文作品的接受。 全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沈从文热的表征,并分别从作家作品评价、作品的发行量以及文学史地位的变更三个方面阐述三十年代与八十年代对于沈从文的不同评价。第二部分主要是探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社会转型下,文学公共领域的产生以及转型带来的市场化浪潮,市场化更是引发了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的改变,而文学创作方面也自然的流入了感性化、平面化的深渊。分别以社会转型、文化转型为出发点,看文学公共空间的转型。第三部分主要是文本分析,分别从审美、叙事等各方面来探讨沈从文作品所潜在的大众文化的因子,沈从文作品契合了八十年代社会转型下高度的世俗化、大众化。因此,沈从文的作品才能在八十年代社会转型下的文学公共领域中获得极大的发展,这是沈从文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最后一部分,主要从媒介转型带来的全新的读者接受的模式为切入点。分析八十年代“沈从文热”在读者接受方面的原因。沈从文能够在八十年代如此大规模的被研究被接受,表明了社会、媒介、读者与沈从文热的契合。
【学位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I206.7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文坛上一股旋风式的“沈从文热”
    1.1 作家作品评价态势的突变:从沉寂到喧嚣
    1.2 作品发行数量的激增:从“遗弃销毁”到“洛阳纸贵”
    1.3 文学史地位的升迁:从“小卒”到“巨星”
2 文学公共领域的产生与大众文化的需求
    2.1 日常生活世俗化的价值取向
    2.2 金钱化、欲望化的情感需求
    2.3 淡然、平和、肤浅的审美体验
3 大众文化背景下沈从文作品的世俗化表征
    3.1 文学主题:人性美、人情美的希腊小庙的建构
    3.2 叙事结构:传奇性故事性的趣味性娱乐
    3.3 审美追求:地域文化中张扬的传统伦理道德
4 公共领域下沈从文作品的受众接受
    4.1 电影《边城》:媒介全球化的大众传播
    4.2 湘西凤凰城:审美休闲化的受众选择
    4.3 社会、媒介、读者与“沈从文热”的契合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舒杨;;20世纪30年代抒情小说的领军人沈从文[J];语文学刊;2011年11期

2 蔡颖华;;沈从文《边城》的经典化[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王丽丽;;沈从文作品伦理美学思想初探[J];文教资料;2011年24期

4 俞兆平;;卢梭美学视点中的沈从文(下)[J];学术月刊;2011年02期

5 胡斌;周时富;;沈从文小说中的鱼意象[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吴翔宇;;“乡下人”身份定位与沈从文小说的生命模态[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李瑛;;从自然中走出来的精彩人生——读《沈从文作品集》有感[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03期

8 熊惠芳;;《边城》中人文性的缺失和生存的困惑[J];甘肃教育;2011年12期

9 王洋;;近五年沈从文作品研究综述[J];青春岁月;2011年16期

10 田文兵;;沈从文小说中的性爱思想谱系及其文化价值[J];齐鲁学刊;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俞兆平;;浪漫主义在中国的四种范式[A];新诗与浪漫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皮雷·林克;乐黛云;;艺术的地位——通过文学来研究现代中国的价值变化[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元崇 蒋海兰;吉首大学:沈从文研究20年[N];团结报;2006年

2 郭瑾;沈从文在北京[N];文艺报;2011年

3 实习记者 张骏骅 记者 李鹏;《沈从文作品全集》将首次面世[N];中华读书报;2002年

4 杨小洲 本报书评人;镜头里“沈从文的湘西”[N];中华读书报;2010年

5 吴泰昌;朱光潜与沈从文的深笃友谊[N];南方日报;2008年

6 吴小如;伉俪情笃的见证[N];文汇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孔献之;沈从文百年感怀[N];人民法院报;2003年

8 驻沪记者 楼乘震;马悦然喜欢“乡巴佬作家”曹乃谦[N];深圳商报;2006年

9 刘华平;谢飞被阅读穿梭的岁月[N];中国邮政报;2006年

10 宋家宏;余继聪的乡村世界[N];文艺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詹琳;文学大众化的想象与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2 谭文鑫;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与音乐[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吴正锋;沈从文创作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唐东堰;生命的迷狂与神秘智慧[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魏巍;少数民族视野下的沈从文与老舍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张森;在“诗”与“史”之间:沈从文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吴世勇;论影响沈从文创作的六个因素[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赵双花;可能与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易瑛;巫风浸润下的诗意想像[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田文兵;民族文化重构与回归精神家园[D];兰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滕虹;论沈从文作品的地域性[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灵美;自然之子 绿色之思[D];云南大学;2011年

3 丁洲;公共空间视域下的沈从文热[D];辽宁大学;2011年

4 李岩;沈从文笔下的血色暴力[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周斌;论沈从文的启蒙姿态[D];西南大学;2010年

6 刘香云;沈从文美育思想研究[D];吉首大学;2010年

7 赵芬;沈从文的生态意识与生态写作[D];西南大学;2012年

8 郭佳阳;诗意栖居与守望[D];黑龙江大学;2010年

9 冯涛;“土绅士”的现代性想象[D];西北大学;2010年

10 颜芬;论湘西巫傩文化与沈从文的文化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272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272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d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